滴滴的违规操作可谓由来已久,屡见报端。
在悄悄赴美完成上市没几日,7月2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就对“滴滴出行”启动了网络安全审查,称滴滴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并全面从应用商店下架。
而在近日,一则涉及滴滴旗下小桔充电的新闻也迅速在网络流传,广州46家充电运营商联名投诉小桔充电,称其“二选一”的方案,涉嫌垄断市场,造成不正当竞争,严重干扰市场经营秩序。
滴滴的下架已经不是靠前次了,违规约车、大数据杀熟、顺风车安全事件……都曾将滴滴推向风口浪尖,在其国内获得垄断地位后,上下通吃的一系列的操作,也是引来口诛笔伐,在资本的助推下,彻底沦为了“韭菜的收割机”!
来看看,滴滴是如何一步步完成自己的收割计划的?
对乘客滴滴首先进行了一波涨价。滴滴对外宣称,前几年的打车低价,完完全全是公司背后对司机的高额补贴,还有各种满减、优惠券等,才形成了当时的低价。言外之意,提高的价格只是回归原先的价格,涨价只是偿还前几年补贴的债。
其次,滴滴对司机的收割操作也很溜。涨价不仅没有让司机获得更高的收入,反而补贴减少、抽成比例水涨船高,此外,算法不清晰、不合理的指派模式也长期被司机们诟病,一天下来除了油钱挣不到几个钱,也难怪司机朋友们怨声载道。
针对加盟商的租车公司,滴滴也丝毫没有手下留情。租车公司主要以“以租代购”盈利,说白了就是“分期购车”,补贴逐年减少,玩家逐年增多,导致蓝海变成了红海,红海变成了血海。与此同时,滴滴还积极扩张自己的汽车租赁版图,收购了人人车,自建租赁公司,致使滴滴成为了加盟商的竞争对手,需要的时候让他们打前锋,不需要的时候,就马上一脚踢开。
作为滴滴旗下的充电运营平台,小桔充电的运营方是北京小桔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在股权和组织架构上,与滴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滴滴一样,小桔在充电领域的一系列操作,不得不说让人感到似曾相识。
在小桔“二选一”条款中,运营商与小桔充电的合同有明确的排他性条款:未经小桔充电同意,运营商不得就协议下约定的充电站项目与其他相同或类似业务的主体开展与本协议实质相同或类似的合作。而对于违约的情形,小桔充电则开出了“甲方有权要求乙方就其违约行为按照人民币100万元/站的标准支付违约金”的霸王条款。
目前,小桔在广州市场,通过各种形式的促销挤压其他平台充电站,并在当地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与滴滴的加盟商的招数一样,小桔开始布局自己的充电桩,这就与运营商产生了直接竞争关系,导致了像特来电、星星充电、万马爱充等国内靠前的运营商集体从小桔平台的下线。
一边被小桔平台收取高达20%的抽成,成为了盘削的对象,另一方面又受制于霸王条款的高额违约责任,进退两难的运营商们选择联合起来“揭竿而起”,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可见,小桔和滴滴的“割韭菜”套路可谓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先让各方看似拿到实惠,然后羊毛出在羊身上,在互联网高度渗透后,利用垄断,把互联网的马太效应变成逐利的工具,收割用户、收割运营商,技术让步于资本,产品得不到保证,运营商彻底沦为了平台赚钱的“打工仔”!
如今,“滴滴出行”已被有关部门责令下线,而广州46家充电运营商联名投诉小桔充电,也为广大车主和加盟商们敲响了警钟。这既是现实,也是血淋淋的教训,如不尽早离开,岂不又将沦为了滴滴小桔资本收割机下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