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武汉广场对面,悄然冒出一家新店,面积不大,门脸是喜庆的红色。
名字叫:“良品铺子”。
这家店在商铺林立的街上,除了颜色鲜艳,没有其他任何特点。
开业之初,有几个身影在店里悠闲的等着客人上门。
老板杨红春亲自守店。
一家默默无名的小店没有引起路人的注意力,尽管杨红春含情脉脉望眼欲穿,但生意依然很惨淡。
做营销出身的杨红春没有坐以待毙,咬咬牙决定主动出击。
第二天,杨红春带头走出门店,大声吆喝:
“走过路过别错过,瞧一瞧看一看,精品零食,免费试吃”。
这一举动成功的引来了注意力,很多人走进来吃免费的零食。
但是吃的多,买的少。
试吃就吃了1400,营收才1300。
杨红春不信这个邪,连续试吃了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人气是不错的,亏损更是不错的。
一周后,活动取消,没有免费的了,人气立马一朝回到解放前。
杨红春不得不信了这个邪.
当月就亏损10万,连续三个月亏损50万。
就这样一个巨亏的小店,是怎么做到如今将近200亿市值的?
1、良品铺子的诞生
杨红春是良品铺子的创始人,1972年出生于湖北荆州。
1997年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美术系,学的是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北上广深以及沿海城市成为了所有人追逐梦想的圣地。
杨红春也是追梦人之一。
毕业之后,和大多数人一样,进了企业开始上班,而且一干就是八年。
做设计的杨红春并不内向,相反充满着激情,非常勤奋好学。
职位也是步步高升,从普通的设计员,到科长,到副总经理,最后到总经理。
职位的上升,代表着责任的增大,业绩就成了杨红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2005年,杨红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辞职了,而且是并没有想好接下来要干嘛的情况下,有很多消息说是因为常年在外,没有时间陪父母的原因。
我觉得这不是根本原因,很可能杨红春有自己的想法,只是还不成熟,希望辞职之后专心花时间好好的规划一下。
做到一家大公司总经理的职位,圈子自然不会小,杨红春也不例外。
虽然回老家后非常悠闲,但是并没有和外界隔绝,尤其是跟大佬们的联系。
其中就有一位传奇大佬——何伯权。
何伯权是著名的《乐百氏》董事长和《今日投资》的创始人。
何伯权有一次说过一句话:
“把全世界的零食搬到顾客家门口,是一件可以把小生意做成大事的事。”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段话给了杨红春灵感,就这样决定做买各地美味零食的生意。
杨红春拉了三个人一起做这件事,其中就有他同学张国强,也很厉害。
人凑一块后,并没有冲动的靠前时间找地方开店,而是很谨慎的先做了市场调研和准备工作,前后花了一年的时间。
这一年,他们从各大超市买了他们供应商的资料,从中挑选出零食做得好的企业,然后四个人分头行动,一家一家考察沟通,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差旅费),才选定了一批货源,一共60多款产品。
一切准备就绪后,很快就自筹资金,在武汉繁华地段,开出了靠前家店。
店名叫《良品铺子》.
这个名字并不是拍脑袋决定的,杨红春动员了身边所有的人一起想名字,总共想出了三百多个名字,然后从中间选出了良品铺子这个名字。
寓意是凭良心做好吃的,给消费者提供一个亲切、自然、轻松的地方。
几个人其实都是门外汉,都没有自己开过实体店,所以这靠前家店开业之后,就一直亏损,那么高的租金和各项成本,一天只能卖五六百块钱。
杨红春知道这是生死存亡的关键点,跨不过去,自己这靠前次创业就失败了。
已经亏损大几十万,那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就这样放弃当然不甘心,杨红春带着团队仔细复盘,思考破局之道。
天无绝人之路,学设计出身的两个外行老板决定先从设计上下功夫。
两个人把装修、招牌、陈列、展示重新做了设计,变得更井井有条,更舒服。
然后在品种上新增了坚果系列,以各类核桃为主。
最后在中秋节做了一次以核桃为主题的互动活动。
零几年的时候,坚果还没有很流行,这次核桃营销很成功,很多路人都好奇这个奇怪的东西好不好吃。
看到希望的杨红春干脆把活动整整做了一个月,从此良品铺子正式入了武汉市民的“法眼”。
门店业绩也越来越好,每天都能做到四千元左右。
到这时,良品铺子才算正式诞生,没有襁褓夭折。
2、招牌产品
良品铺子的崛起与很多同行企业不一样,杨红春虽然是创始人,但并不是英雄式人物,他的力量有限,更多的是靠团队。
良品铺子的核心团队是三个人,杨红春、张国强、杨银芬。
杨红春和张国强是大学同学,靠前天就一起创业,杨银芬要晚两年,2018年加入的。
良品铺子靠前家店成功活过来之后,利润其实并不高,人气也不是特别好,只能算是勉强过得去,这离把零食搬到客户家门口的梦想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杨红春知道,下一个关键点,是必须要解决增加营收,扩张门店的问题。
杨红春想起了一位大佬——顾青。
顾青是《久久丫》的创始人,当时连锁做得很成功,杨红春创业之前,还特意拜顾青为师,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经营知识。
杨红春相信作为过来人的顾青,肯定会有办法。
找到顾青后,顾青不负其望的给出了答案:
“一招鲜,吃遍天,久久丫能火,就是靠卖鸭脖子,良品铺子叫得响的产品是什么?”
这个问题既难住了杨红春,也点醒了杨红春,回去之后,和团队商量决定为良品铺子寻找一款招牌产品。
找了好一段时间,沟通了很多知名零食厂家,都不是很满意。
最后在河北黄烨找到了一款很好的产品——冬枣。
黄烨是河北的一个县级市,有一位冀鲁边区司令员、革命烈士黄骅在这里牺牲,所以用他的名字做了地名。
黄烨自古以来就盛产冬枣,口感既脆又甜,维C含量极高。
如此健康美味的产品,而且市场上很少见,正适合做良品铺子的当家产品。
可是冬枣有个非常大的缺点,保质期太短,就算是冷藏,也只能放15天。
解决这个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杨红春和当地的食品企业合作,引进新技术,不断的做实验,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即立马上市了这款产品,果然没有让杨红春失望,这款冬枣极受消费者的喜爱,老顾客频频重复购买,新顾客日日增多,业绩蹭蹭往上涨。
3、发展之道
良品铺子的发展,离不开合伙人张国强的鼎力相助。
张国强虽然也是设计出身,职位也是首席文化官,但其市场能力比起专业人才也是不遑多让。
良品铺子解决生死问题之后,自然需要继续开店,不断的发展。
而前期,就是张国强带着团队,一家一家啃出来的。
那时都是直营,每一家都需要找地方,然后跟房东反复沟通,然后设计,然后装修,都是张国强负责。
2006年创业当年,开了6家店,2007年,就有了28家店。
全部是公司出资,虽然直营店业绩都很好,利润也不错,但依然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开店。
最后团队决定转型做***。
依然是由张国强负责,为了保证加盟店的质量,他定了四条规矩:
1、还在上班的不要;
2、有涉黄赌毒的不要;
3、暴发户的不要;
4、开店的小老板不要。
这四条规矩定下来,给加盟的推广带来了巨大的难度,这四类人几乎就包括了大部分人。
所以当时不管是公司内部还是外界,都对张国强充满着质疑和不满。
不过张国强一锤定音,态度十分强硬,死守这四条不改。
他认为上班族亏不起,不良人员惹不起,暴发户瞧不起,小老板教不起。
正处于发育期的良品铺子还远未形成抗风险的能力和实力,如果加盟商良莠不齐的弄进来, 门店管理一定会出问题,而且一旦出问题就是大问题。
作为亲自带队开下28家门店的张国强,是当前公司最有资格说开店问题的人。
杨红春也充分信任和支持张国强。
虽然意见上的阻力没有了,但是实际执行的时候,阻力极大。
因为经过那个四个条件一筛选,有意向加盟又有资格的人太少了。
倔强的张国强丝毫没有动摇,苦苦思索解决办法。
一连好多天,都是想了又否,否了又想。
日渐消瘦也还没有眉目
但是聪明又勤奋的人从来都不缺机会。
瘦了好几斤的张国强终于想出了办法。
2008年金融危机,给很多大的连锁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关店非常多。
但是已经倒闭的加盟店或者生意很不好做的加盟店,这些老板恰好符合良品铺子的招商标准。
所以张国强带着团队,大范围的寻找这样的人物,效果果然很好,很快就找到了大批这样的加盟对象.
经过不停的谈判,在2008年,全球经济如此下行的环境下,良品铺子也依然开出了88家店。
这个时候迎来了第三位重要的伙伴——杨银芬。
从此之后,良品铺子的三巨头算是凑齐了。
门店的增多,伴随而来的当然是问题的增多。
很快就不断有不服从管理,到处串货等各类问题。
一部分加盟商出问题,一定会影响到其他加盟商以及直营店,后果非常严重。
杨红春知道必须迅速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不良风气一旦延伸,那就病入膏肓很难挽救。
于是良品铺子改变了加盟方式,采取全托管的方式,加盟商没有任何权利。
支付完前期费用的加盟商如同傀儡,门店的日常运营全部都由总部负责。
经过这种强势夺权,良品铺子内部总算稳定下来。
把老蒋的攘外必先安内践行得很到位。
但是让杨红春没想到的是内部问题解决了,却加速了自身问题的产生。
门店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重大,企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大到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难度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门店员工的管理,另一个方面是产品的管理。
人多自然是非多,任何公司都无法避免,这是人性造成的。
这么多的门店员工,一盘散沙,分布在各个城市的各个角落,管理难度非常大。
三巨头为此也头痛不已。
最后经过多方学习和咨询,三人决定采用承包制。
把每个门店的责任和利益承包给该门店员工,公司按照实际情况,给该门店指定一个财务标准,超出该标准,即大比例给该店员工分利润。
员工在资源节约和主动推销上的积极性大大增加。
然后就是产品管理问题,如此多的产品,都需要进货然后给门店补货,产品的周转对于门店的业绩影响很大。
这两年都在致力于门店的扩张,管理方式还比较原始,没有自动化系统。
这就导致门店经常有缺货或者囤货的现象。
当时各类自动化系统其实已经很成熟,但是价格非常高,而良品铺子正处于到处需要大量用钱的时候,资金压力其实很大。
团队反复纠结着要不要上这套系统。
上,两千多万就没了。
不上,问题就摆在眼前,如何解决?
为了这个事情,公司反复开会讨论,有支持上系统的,有支持不上系统的,始终没能达成一致观念。
核心团队为此还喝过一次酒,频繁举杯期间,畅所欲言。
系统代替人工,是一定能大幅度提高效率的,而且电脑比人靠谱多了。
公司要标准化快速发展,效率至关重要。
最后团队终于达成一致,用上了自动化供应链系统。
从此之后,进货补货发货等等一系列流程,全都从用户购买的那一刻开始,自动化运行了,为公司后面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4、厚积薄发
解决了一系列内部问题和管理问题之后,从此良品铺子这辆载满货物的车子驶进了发展的快车道,一路往前飞奔。
到2011年,已经开出了七百多家门店,离千店规模不远了。
每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出现问题,解决问题,面对竞争,提高自己,打击对手这样一个过程。
每解决一个问题,企业自身力量就会强大一分,每击垮一个对手,自身市场就会扩大一分。
良品铺子自创立以来,其实安安稳稳的发展了五年,这五年都没有太激烈的竞争者。
但是市场不是谁家独有的市场,每个人只要有能力,都可以在市场上叱咤风云。
2010年,《来伊份》极其强势的崛起。
这家原本只是开着夫妻店的公司,在2010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并且引进了PE投资。
施永雷、郁瑞芬夫妇俩人就因为自己喜欢吃零食,从而把卖零食的来伊份给成功的做上市,还是很值得敬佩的。
良品铺子要想走向全国,不得不面对来伊份的竞争(当然还有别的公司),业务完全重叠的两家公司,在普通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展开了非常激烈的竞争。
首先杨红春把眼光盯在了产品差异化上面,他想起了创业之初,帮他度过难关的“核桃节”。
坚果是一类营养非常丰富,口感也非常好的食品。
但是很多坚果,中国并不生产,或者质量没有国外好。
当时三只松鼠还没有出来,坚果价格还非常高昂,国民吃坚果零食远没有现在这么多。
于是杨红春决定寻找优质的坚果零食,来形成市场的差异化。
可坚果的口感和质量是成正比的,必须要足够好的质量才会有足够好的口感。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杨红春团队都在全世界奔波,寻找优质的坚果产地和产品。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杨红春的执着之下,开始不断的找到了非常好的产品。
本想着撸起袖子大干一场,所有的产品都按照良品铺子独特的的工艺进行生产,包括口味和保鲜等等。
但是随即而来的高昂成本让杨红春傻眼了。
开发一款新产品的费用远远超出了想象,而且还是接连开发这么多新产品。
一边是新门店不断的扩张在源源不断的消耗着公司资金,一边是为适应规模发展而产生的各项巨额投入,公司的利润早已经无法支撑这种状态。
不能自给自足,那就只能向外借力,进行融资。
良品铺子的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而且除了需要大量投入现金做各项基础建设外,公司是健康的,更是盈利的。
基于这样的前提,今日资本的投资女王徐新看上了良品铺子,雪中送炭的投了7千万美元。
这么一大笔钱进账,杨红春的腰杆就直了,言行都多了三分底气。
这笔钱之所以是雪中送炭,是因为解决了三个问题.
靠前个是产品问题;
第二个是快速扩张门店问题;
第三个是布局电商的问题。
2011年,良品铺子就开出了710家店,相比前几年来说,速度直线上升。
同时电商经济大规模爆发,良品铺子也迅速开始进入赛道,抢占流量。
可惜杨银芬不是章燎原,尽管此时良品铺子已经布局了37条网络渠道,几乎把当时排得上号的网络平台都给上了。
但是依然没能登上霸主地位,而是被第二年才问世的三只松鼠给一统江湖。
不过暂时线上的竞争压力不大,良品铺子线上销量还是很不错,销量大幅度在提升。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电商的持续暴增,给良品铺子带来了很好的营收。
可是这几年不断扩张线下门店,公司所用的系统都是基于实体店的,如今刚进军线上,所有的系统都还是共用了当前的系统。
很快三巨头就发现一个令人抓狂的情况。
供应链系统崩溃了,仓储崩溃了,运营混乱了。
线上的大量订单涌入,之前的老爷车系统根本承受不了。
杨银芬作为电商负责人,充分展现了他过硬的决策素质。
没有犹豫,立马重新开发线上交易系统,然后单独为电商建设了新的仓储体系及物流系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从此之后良品铺子的电商虽然逐年大增,但其运营系统,始终没有掉链子。
5、向巨头之路
2012年三只松鼠这个电商霸主问世后,几乎以不可一世的姿态,驰骋电商行业。
良品铺子虽然电商布局要更早,依然远不是对手。
可三只松鼠的线下发力已经到了2016年,而且至今都还没有交出满意的答卷。
良品铺子在线下是成功的,而他之所以能成为零食界的巨头,也正是因为线下的成功以及互联网也做得不错的原因。
良品铺子的线下开店速度其实并不算快,跟瑞幸比起来,更是难以望其项背,不过他的更新迭代极快。
从2009年开始,就启动了第二代门店的升级。而后每隔两年就会升级一代。
到2017年,已经升级到了第五代店——良品生活馆。
尽管线下稳步发展,但其速度和规模还难以支撑成为零食巨头。
因为互联网的爆发式井喷,催生了许许多多的互联网品牌,或者助力了传统品牌的发展,比***伊份。
良品铺子必须在电商经济中分一杯羹,这个道理核心团队都很清楚。
但是专注于线下的同事却不够理解,他们看到的和经历的是互联网对他们的冲击和影响。
所以杨银芬的电商之路,初期走得并不顺利。
好在高层的意见是一致的,杨银芬的态度异常坚硬,无条件的支持电商业务的发展,到了谁反对,谁不支持,就谁走人的地步。
在这种严重资源倾斜的情况下,良品铺子的电商之路才得以顺利发展。
良品铺子并不是偏爱线上,从头至尾公司的核心战略一直都是在线下。
跟大多数企业做线上只为卖货不同,杨银芬的引流活动做得很好,粉丝运营更是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而最终目的却是为了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杨银芬的引流很有特点,线上线下双向引流,既从线下门店引流到线上,但这个线上并不是电商,而是社交,而从线上引流到线下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交易。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良品铺子的核心战略还是在线下的。
他们没有忘记当初把全世界的零食搬到用户家门口的梦想。
良品铺子的粉丝运营套路十足,他并不愁种子用户,也不愁粉丝的增长。
随便选几款产品在线下门店做个拉粉的活动,立马就有大批的新增粉丝。
粉丝被拉到社交平台后,等待他们的是红包和优惠券的狂欢。
几百万的红包雨倾泻下去,门店的销售额就能涨1个亿。
用副总裁赵刚的说法,线上粉丝在门店的消费,单店最高峰能达到5万。
这样完全打通线上线下,而且做得很好,良品铺子算是顶尖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良品铺子虽然线下门店比不过那些疯狂开店的企业,线上也竞争不过三只松鼠,但凭借着完美的线上线下结合,还是让他成为了零食三巨头之一。
6、上市
2020年,疫情的阴影还笼罩在全球各地,中华大地也未能幸免。
在这一特殊时期,良品铺子依然没有停止上市的步伐,而且特意开创了一种新的上市方式——云上市。
2月24日,良品铺子正式上市,是靠前家云上市的企业,以在线的形式举行了上市仪式。
不知道是股民们都一致看好良品铺子,还是这种新颖的上市模式吸引了股民们。
良品铺子上市靠前天就暴涨,涨幅高达44%。
这一刻开始,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百草味这三个零食巨头,终于在A股会师了。
良品铺子的成功并不是偶然,三只松鼠以营销制胜,只是单纯的做零食的搬运工。
良品铺子的核心却是产品。
从2019年开始,核心团队改变了公司的战略,确定了走“高端零食”这条路。
由不得良品铺子不改变,每个行业的竞争者肯定都很多,零食行业也不列外,但是零食行业有个特点,好吃的零食或者被大众所接受的零食就那么些,这个时候所有企业都面临一个问题——同质化问题。
每家企业卖的零食都差不多,不管包装如何设计,不管营销如何做,吃到嘴里面,开心果就是开心果,辣条就是辣条。
甚至很多产品的供应商都是共用的。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较早的出路就是价格战,就比如三只松鼠的连年增收不增利。
同样的零食,同样的品质,三只松鼠那么便宜,人家张口“主人”闭口“主人”,那当然去买他家的。
杨银芬知道自己卖萌卖不过可爱的小松鼠,所以提出来一个新的理念:
“吃零食最重要的不是便宜和多,而是吃得好,吃得乐,吃得有品味来享受生活,品质上讲究是这件事的精要”。
这种战略转变是正确的,没必要在一片红海的价格战中杀来杀去。
三只松鼠没有好的线下条件,他没办法只能在线上拖着所有竞争者。
但是后面开始发力线下后,慢慢的也在往高品质的健康零食转变,只是时间还不够。
良品铺子具备这么好的线下条件,当然可以很好的错位竞争。
自从实施高端零食战略以来,良品铺子迅速组建了营养健康研究院以及产品研发事业部,大幅度的优化产品,在不断更新的SKU中,一半以上都是良品铺子原创。
到2021年,2700家线下门店,130条电商渠道,加上产品的差异化,让良品铺子稳稳的坐在零食三巨头的宝座上。
7、未来之路
良品铺子的一切布局都是基于线下门店,不断的推出门店+的模式。
门店+企业微信、门店+小程序、门店+外卖、门店+社群、门店+直播、门店+私域流量等。
他的未来几年主要就是围绕这些门店+的模式做深度运营,以及稳步开店和店面升级。
可以看得见的是,良品铺子还远未到称霸江湖的地步,马上就要面临其他几家竞争企业的线下抢夺战,比如三只松鼠。
更严重的是品牌高端化,一定会面临众多细分领域品牌的冲击。
比如海底捞的零食,比如王小卤的卤味,比如WonderLab的代餐奶昔等等。
这些品牌虽然种类不多,但很有特色,也比这些连锁零售的品质更好。
良品铺子的高端化之路还刚起步,并没有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甚至还有走偏的趋势。
最明显的是高端化口号喊得很响,但实际投入并不大,相对于营销费用来说,研发投入都可以忽略不计。
比如2020年的营销费用高达15.7亿,但是研发费用才3千多万,再比如2019年的营销费用同样高达15.8亿,而研发费用同样才不到3千万。
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竞争者加入零食行业,企业加大广告宣传和推广力度,这并没有错。
但是打出的高端旗号,只是在包装袋上印上“高端”两个字,显然有点掩耳盗铃的感觉。
真正的高端应该是研发更好的工艺,做出更健康美味的产品,从而与竞争对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
如果不是这样,只是在各种电视节目里打广告,请个吴亦凡当代言人,这都不叫高端,你把奥斯卡金奖获得者全部请来都没用。
或许是消费者也不满意良品铺子这两年的口号,从2020年的财报来看,企业财务数据很不理想,2018年的营收增速有17.6%,2019年也达到了21%,但是2020年的营收增速才2.3%。净利增长更是断崖式的下跌。
公司的报告里把这个锅甩在了疫情身上。
可以这样甩吗?
当然可以,疫情是事实啊。
高端化宣传有问题吗?
当然有问题,不过听说2021年加大了研发投入,引用报告里的话是这样说的:
“2021 年公司将继续加大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重点在生物科学与特群营养研究方向、保健/功能食品研发方向、食品生产工艺研究方向加强技术研究和技术储备。同时推进无添加健康添加、减油去油膨化技术、食品保脆技术等在重点产品上的测试、应用与推广,加速研究成果市场转化。”
那就希望早日看到良品铺子真正不一样的“高端”产品。
祝愿良品铺子且行且珍惜,不要透支自己的信用,凉了消费者的心。
最后还是得替良品铺子澄清一个问题,他的财务是有问题,但是很多人说人家刚过解禁期,资本就在逐步套现离场,是不看好良品铺子。
这个还是有点冤枉了,资本就是这样的,人家投资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媳妇熬成婆,套现捞钱拿利润,是很正常的事。
他们拿到现金可以再去投别的有潜力的公司,再不断的扶持公司上市,并不是非要吊死在某个公司上。
而且就算公司上市后,依然在健康发展,这种速度获得的投资回报在资本眼里性价比是不高的,所以这一点并不能作为评价一个企业好坏的标准,那些说资本的走向就是风向标,纯属瞎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