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画中,《呐喊》应该是除却蒙娜丽莎之外被人们二次创作最多的作品了,它夸张、怪诞的样子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这种风格来自于表现主义。
图为被二次创作的呐喊的兔子画作,图源网络
作为一个文学艺术流派,表现主义发源于德国。
很多现代文艺流派最初都是发源于绘画界,表现主义亦是如此。
在20世纪初的德国,文坛风起云涌。1911年之后,兴起了表现主义文**动,随后表现主义扩展到欧美其余国家,也渗透进了其他的艺术领域。
作为20世纪前期影响最为深远的文艺流派之一,表现主义直至20世纪末才走向衰落。
图为表现主义画作,图源网络
当时资本主义在世纪大战之后经济衰竭,作为这种社会背景下的产物,表现主义在《暴风雨》和《行动》两份杂志的助推下蓬勃发展。
当时的很多青年投身表现主义,他们在世界大战的时代成长,那时工业化浪潮声势浩大,如火如荼,但人们似乎并未因此得到全然的便利,相反,许许多多新的问题相继产生。
这些青年看不到社会的出路在哪里,但仍然执著地探索着到底怎样的文艺才可以拯救当时的时代,他们自认是时代的先锋,否定权威,认同人应该恢复为所谓“真正的人”。他们试图通过陈述资本的罪恶,唤醒沉睡在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人们,并想要以此解放人们的思想,号召人们的觉醒。
故而他们某种程度上是站在了只注重“由外而内”的对外在客观事物的描绘的印象主义的反面,他们追求的是最为本质的东西,不是外在的表象,而是内在的真实。
图为印象派代表画作《煎饼磨坊的舞会》,图源网络
也就是说,如果你看到文学作品中有大段的景色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描写一类,那么它就大概率不会是表现主义的作品了。
为了展现人们内在的自我,所以他们选择了抽象的表现形式,不注重细节、细腻的感情描写,不注重环境写实和性格刻画,但是多数运用抽象概括和思维,大量采用象征手法。他们强调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大量地书写人物的内心独白、重视强烈的对比。
而且有趣的是,如果你去阅读表现主义的作品,你会发现,表现主义文学往往试图将人物类型化,他们很多都代表着不同的阶级立场,革命者、保守派、资本家,都是清晰明了的,甚至这些脸谱化的人都可以没有姓名,只以他们的身份、职业代替他们的称呼。他们抽象化、概括化的文学处理方式往往使得作品充满了现代寓言的意味。
他们打着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不是现实,而是精神”而是精神的口号,坚决与传统决裂。这种决裂是彻底的,甚至其表现形式也是主张革命性的改变。
他们用怪诞的、不符合常理的情节,跳跃式、蒙太奇化的叙述风格去重构读者的认知(蒙太奇是在电影中常使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为了达到某种视觉效果,采用的跳跃式的镜头组合)。
在文学上使用表现主义手法的,最为有名的便是卡夫卡了,他的代表作《变形记》,就是讲述主人公一觉醒来变为大甲虫,并因此逐渐被社会与家庭所抛弃的故事,尖锐地提出了西方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人的异化以及对于帝国主义战争的不满、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厌恶。
图为卡夫卡,图源网络
而在绘画领域,我们最为熟悉的表现主义作品便是蒙克的《呐喊》,但无一例外的,它们揭示的都是一系列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异化,生存的困惑,都市的罪恶,与一代人的精神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