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7月2月晚间,百威啤酒官微发布声明,强调此事纯属捏造,希望广大媒体和网友不信谣不传谣。与此同时,媒体也证实,始作俑者是一家专门炮制假新闻的娱乐网站Foolish Humor。
尽管证实是“恶搞”,但媒体留意到,7月3日,百威啤酒港股上市公司百威亚太早盘报22.55港元,微跌0.22%。
▲图源:雪球
之后收盘时,百威亚太股价没涨也没跌。毕竟,百威啤酒的母公司百威英博是全球最大的啤酒公司,被称为“啤酒之王”,一则“恶搞”消息的影响比较有限。
【1】
说到百威,一般人的印象,可能更多停留于红色包装的百威啤酒,但其实,百威是一个巨大的啤酒王国。
我们耳熟能详的啤酒,比如哈尔滨啤酒、金士百、科罗娜、鹅岛、教士、福佳、雪津、CASS等,都是百威英博旗下品牌。
拥有如此丰富的品牌,当然是通过并购整合得来。
英博前身可以追溯到1366年的比利时啤酒厂,经过1987年一次合并后改名为英特布鲁。2003年前,英特布鲁主要立足西欧,但也开始在中国、加拿大、美国、韩国等国家布局。
2004年,英特布鲁与当时排名全球第五的Ambev合并,超越SABMiller,一举成为全球最大啤酒集团,在南美市场取得领先地位。
2008年,又收购世界第三大啤酒集团Anheuser-Busch,在啤酒靠前大利润池美国取得领先地位。也是在这一年,百威英博正式成立。
2013年,收购墨西哥Modelo,斩获全球优秀级出口品牌科罗娜,在墨西哥占据领先地位。
广受瞩目的是2016年,百威英博以超过1000亿美元的代价,收购全球第二的SABMiller。这是啤酒市场史上最大的收购案,百威英博成为名副其实的“啤酒之王”,但也使其背负巨额债务,截至2018年末,百威英博的净债务达1028.4亿美元,负债率从2015年的320%增长到360%。
对于超级巨头,债多不压身,如今,百威旗下经营500多个啤酒品牌,业务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8年,百威总收入达546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合资企业和关联企业。546亿美元营收是什么概念?当时约合人民币3750亿元,相当于每一天进账10亿人民币,这一营收,是茅台同年营收的5倍,青岛啤酒的14倍。
【2】
在中国市场,百威同样延续进击作风。
据媒体称,百威亚太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为16.4%,次于华润和青岛啤酒,但是在高端及超高端品牌里面,其具有绝对优势,市场份额高达46.6%,“占据中国高端啤酒近半壁江山”。
有研报分析,从2013年到2018年,中国高端及超高端啤酒市场中,华润雪花、青岛啤酒、嘉士伯的份额都在萎缩,只有百威亚太的市场份额在提升。
但是到了2019年,百威亚太遭遇严峻考验。
尽管去年9月,百威亚太登陆港股市场,且股价一路飙升,总市值一度高达4310亿港元,但上市10天后,股价便迅速下跌,到2019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出现首次破发,3个月市值蒸发超千亿港元。
截至2020年7月3日收盘,百威亚太市值为2993亿港元。也就是说,短短十个月时间,百威亚太市值跌去1317亿港元。
之所以跌跌不休,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因为中国及韩国的销量减少,百威亚太销售业绩不大理想。
为了改变这一态势,2020年新春,百威亚太推出“聚红运”礼盒,还请来当红明星肖战、陈奕迅、雎晓雯及经济学家薛兆丰代言。
然而,疫情突然爆发,不管是聚会,还是超市采购,啤酒消费都深受冲击,百威亚太想要逆势翻盘,却平添障碍,今年靠前季度、第二季度销量继续下跌。
当然,随着中国绝大部分地方疫情转好,夜生活消费也开始恢复,有研究报告预计,百威亚太销售将从第三季度起“转正”。
这意味着,和其它诸多行业一样,即使是行业龙头,百威同样受到重创,急需走出“至暗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