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数据面临断崖
即使目前大部分省市都已经开始逐渐复产复工了,但是经济的断崖下跌已经不可避免。一季度即将过去,这些数据相信顶层人士的手里已经拿到了,只是还没有公开而已。那么接下去就是看后面几个季度该怎么迎难而上实现全面翻盘了。从目前的全球疫情状况看,历史三驾马车中的外贸,估计是没戏了,特别是在二季度和三季度,外贸整个产业链可能是受损最严重的经济领域。
疫情对于外贸的影响是通过几层的方式逐层传导的:1、出口的需求端。国外疫情越来越严重,所以有大量产品的需求端是几乎断崖下跌的,采购订单从饱和到接近于零,会让人措手不及;2、物流端。随着疫情的深入,机场港口码头开始关闭,空运、货运和海运都遭受重创,无论什么产品都是会受到直接影响的;3、供应链开始断裂。全球化了这么多年,不管是什么产品,都是依赖于庞大的全球化供应链体系的,而这个供应链体系中,多多少少会有那么一星两点的配件部分,受到疫情的影响而无法顺利完成交付了。由于受到这三层传导的影响,整个外贸行业,不管是出口还是进口,也不管是什么产品,都是会受到实质影响的。白话一点,就是出口卖不出,进口买不进。那么这么大的窟窿,总是需要有其他的行业来弥补的。
鼓励投资的力度有待观察
要想补上这么大的窟窿,需要在三驾马车的另外两端做文章,也就是要加大对投资和消费的鼓励政策。在投资领域,最立竿见影,同时也最能拉动经济的,都是两类投资了。一块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经出台了新基建计划,各省也纷纷响应出台了大量的激励措施,再配合上适当的放水和宽松,相应会有大量的资金涌入这个领域,从而带动经济的复苏。
而另一个领域就是地产,地产一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但是也是争议比较大的问题。这段时间以来,不断有小地方试探性的开始放松地产的政策,但是没多久就被压下去了。加上已经提了这么多年的房住不炒,虽然这次经济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是想要一口气放松到不顾将来,全面放开地产限制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即使短期又靠地产拉动起来了,长期的问题可能会更大,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地产全面松动的可能性会非常小。特别是目前还只是过去了一个季度,后面还有很多时间可以观察,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在二季度的时候,地产很可能还是严管严控的状态,不太可能会直接松动。
扩大内需增加消费是重头戏
那么二季度的重头戏,就在消费领域了。也就是说二季度可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想方设法的拉动消费,把大家伙的钱都从口袋里掏出来,花出去。要想***消费,得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需求产品问题,另一方面是收入支出平衡问题。
所谓需求产品问题,就是要在大型的消费品领域,需要破除需求上的障碍,引导大家伙都去多买东西。比如昨天浙江出台的促进消费政策就是一个例子,消除大家买车结果上不了牌照的障碍,这样就可能有更多的人会愿意买车。因为大型的消费品品类本身就不多,车子,白色家电,日常用品和食品。食品价格由于猪价的原因始终是居高不下的,那么在这个领域其实是很难有大文章可做。而日常用品这一块的冲动消费又非常少,毕竟总不能家里买个十几二十个扫把或者拖把吧,而且这类产品除非数量非常大,由于单价过低,影响也不会太大。
那么剩下来从产品品类来看,占比较大头的就是车子和白色家电了。相比之下,白色家电又是和房产相对挂钩的,毕竟如果没有新房装修的需求,那剩下来也就是以旧换新的还有需求存在。所以白色家电的政策,通常都是两个角度,一个就是以旧换新的角度,另外一个就是所谓白电下乡的角度,鼓励更多基层或者低收入群体也换上好的白色家电,以此来拉动这个领域的消费力。
那么从产品端的选择基本上只有车子了。所以要拉动消费,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是,会有和车子相关的政策进一步加强。至于究竟继续全面推动新能源车,还是将激励政策的范围扩大到全车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但是像美国当年那种大学生连车都没有撩不到妹纸的壮观场面,恐怕很快就要实现了。不管是一手车市场还是二手车市场,可能都是会全面被激活的。
收入受限亟待政策出台
除了产品领域需要激活,另外一端恐怕要麻烦一些,也就是收入领域。刚经过一季度的摧残,破产倒闭的企业不在少数,而裁员的企业更加数不胜数。在这种背景下,有很多很多人 的收入是会受到影响的,而在没有大范围的经济复苏的情况下,这些失业人口的再就业问题就会非常麻烦,而且也会从心理层面对于从业人员的消费冲动会有很大的抑制。而大范围的经济复苏又离不开消费的拉动,这样就会进入一个逻辑上的悖论。
要想在收入端拉动消费,也就是让大家更加有消费欲望,而且更有钱消费,只能从存量的就业人员手里想办法。有的地方用的是消费券的形式,但是消费券的形式很容易带来问题,一方面,无差别的消费券,实际上就类似于国家发救济金,体量和金额毕竟是有限的。而如果是通过有门槛的消费券,那么基本上就起不到消费券的作用了。所以消费券本质上是一个鼓励性质的东西,很难起到实质的推动作用,也就是作为一个政策导向的作用。
对于存量的就业人员而言,不如从真实的支出角度去挖掘潜力。对于大部分打工仔而言,支出基本上就可以分为几块:1、房贷/房租;2、日常吃喝;3、社保公积金;4、个税。
接下去估计会有进一步的降息和宽松,那么房贷是可以有所下降的(当然如果傻傻的选择了固定利率的小伙伴除外),而房租随着经济的下滑,也有可能略有下降。那么这部分会给个人节省除一定的余额空间。但是这部分余额空间究竟是会变成储蓄还是会变成消费,就会成为一个不可控的因素。日常吃喝基本上是恒定了,而且可能还会随着CPI的上涨而有所增加。那么剩下来,可以通过政策做文章的,基本上就只剩下社保和公积金了。
相比而言,今年可能是社保支出最大的一年,毕竟一季度通过大力的免费救回了这么多人,这些钱都是国家花掉了保障了个人的利益的,而这里其中很大一部分,相信都是从医保相关的资金池里面支出的。那么今年再想从社保领域抠出钱来,恐怕是比较难了,反而是要想办法填补这一块的支出空缺。
那么最后其实只剩下一个选择,就是个税了。之前调降个税也是经过了好几轮,对于个人的可以支配可以花费的收入是有很明显效应的。但是正如降息可能带来的结果,如果直接调降个税,多出来的盈余,也未必会进入消费领域,最大的可能性还是会变成了储蓄,或者是进入了支付宝或者微信的在线投资产品中,对于消费的促进也会非常有限。那么要想把个税和消费挂钩,何不试试消费凭证抵税的政策呢。
如果消费凭证可以抵个税,当然细节上可以再琢磨,比如不一定是所有的消费品都可以抵之类的。
用消费凭证抵个税,有几个很明显的好处的:
1、尚能缴纳个税的,至少大部分都是有相对稳定的收入的,有稳定的收入更有消费的潜力;
2、这部分群里是比较方便监测的,也便于决策者更看好的控制政策的效果,然后进一步的加大或减少力度动态的调整;
3、消费凭证抵个税,可以从消费者端把真实交易和**串联起来,其实是可以从企业端减少这么多年来一直困扰税务局的偷税漏税现象的,那么整体平衡下来,国家减少的税收收入不会过于明显;
4、如果政策上铁了心扶持要撒钱,那钱一定要撒在刀刃上,也就是精准撒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撒掉的钱一定是用于消费了(当然要严控虚***),即使民间出现借用**抵税的各种对应手段,但只要保证**是真实的(比如用电子**报税,每次开票都和税务系统挂钩的方式),那么无论个税减免是给了谁,消费总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实实在在给大家伙都有福利,又可以保证相应的福利必然计入GDP,为全国的经济发展都能出一份力。
如果大家喝杯奶茶,都可以从个税里扣除,那是不是自然而然就会多喝几次了。或者如果买个5G手机,也可以抵个税,那是不是更愿意在政策存续的时候就换手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