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双11,相信你和身边的不少朋友都已经付好了定金、装满了购物车,准备等着今晚12点大买特买。
虽然每年都有人说双11的力度不如从前,虽然总有人自曝去年囤的东西能用到明年,虽然今年尤其复杂的满减政策和定金制度被太多人吐槽“买个东西还要做高考数学”,但也没有拦住大家买买买的手,甚至要一口气买够一两年的用量。面对双11,为什么我们毫无抵抗力呢?
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汪冰分析,双11“囤货大军”的心理是这样的:
首先,“双11”时,商家会采用各种打折促销方式,这无疑给了消费者一种心理暗示:这时“剁手”不是在消费和花钱,而是在赚钱。特别是购买打折的洗发水、牙刷等保质期长达3-5年的耐用品时,消费者觉得,与不打折时购买相比,是在创造价值。
另外,商家总会通过“倒计时”等方式传达出“双11”大优惠是一年一度的,如果错过今年的“双11”,再想有如此大的优惠就需再等一年。这就形成一个强烈暗示,“双11”特价不能错过。
其次,囤货源于人类追求安全感的心理。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食物等采集和囤积,有了基本的生存安全感,这样的心理依然体现在“双11”囤货中。
此外,“从众”也是导致囤货的一个原因。身边的人都在准备大采购,就会使人生出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一个人在囤货,大家都这样。如此一来,责任分散了,愚蠢可能性降低了,囤起货来就更理直气壮了。
道理都明白,但还是想买怎么办?
可以为自己设定购物“防火墙”。比如折扣金额低于多少就不能买,或1个月内用不到的东西就不买,然后坚持这个标准。
给家里做个大扫除,清点已有的东西。这对抑制冲动很有帮助,在盘点时你可能会发现,前年双11购买的洗衣液、卫生纸到现在都没用完,还不赶快把今年购物车里的类似物品删掉?
刷淘宝前先吃饱。心理学研究发现,饥饿会让身体分泌一种激素,***大脑中负责动机和奖励的区域,会使人对食物、衣服等物品有更高的评价,并更想拥有它们。
最重要的是为自己建立自信。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让一群青少年在100张单词卡和图片中找出“让我更快乐”的卡片。结果,自尊心较强的孩子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满足,会选择“取得好成绩”“和朋友玩滑板”等卡片;而自尊心水平稍低的孩子多选择跟物质有关的卡片。越是自信,我们就越能不被物质束缚,买买买的时候就更理性。
如果实在无法自我克制,也可以借助外力,让别人帮你“拉闸”。比如有丈夫在“双11”前偷偷把妻子的银行卡支付密码改了,国内也有高校在双11前夜断网来强行帮学生“砍手”的新闻……当然,这种情况下需要提前征得对方的同意,不然很容易打翻友谊的小船。
防止买买买的终极大招——真的没钱
看完这篇文章,今年双11你还打算买买买吗?如果买到什么特别合算的东西,也可以和我们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