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推广.NET

网站推广.NET

消费观有哪几种(三种不同的生活消费观)

来源:互联网

消费观,它不仅仅是单纯花钱的生活方式,也是关系我们理想信念,道德操守,精神品格的一种问题,它是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体现。

如今生活中,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消费观、经济条件是分成这三种的。(因为涉及到全职妈妈的存在,因此如果是成家立业,那么就要以家庭为单位来区分)

靠前就是收入小于支出,俗称“月光族”,最形象的表现就是消费能力大于自己的收入或者消费无节制、无条件,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

第二就是收入大于支出,有一定结余,但是所有的消费剩余全部选择放在地低收益率的银行理财里,或者更多的是余额宝等货币基金里。

第三类就是收入大于支出,同时利用消费剩余投入到房产、股权资产中去,久而久之,形成投资收益覆盖支出的过程。

细细说来。靠前种人,解决办法无非就是提升自己的工资收入同时控制自己的消费,这是最有效的废话。只有意识到入不敷出带来的困境才会让人彻底改变吧,毕竟这样的过程不仅不可持续,同时应对生活中的各类突发事件尤其是突然的失业、疾病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就我所知,靠前种人往往是刚毕业的人少,高收入同时高支出的人少。更多的是年轻一代的刚毕业的,一般还需要家庭的资助和赞助。

第二种。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处在这一类人群中。人生的轨迹就是好好读书、找一份好的工作、有了积蓄后在父母、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买房等,结婚生子、、带娃,平时的收入用来消费后往往所剩无几,但是生活总是有所规划,总会剩下消费剩余,秉承着不懂不投的原则,选择余额宝、银行理财、定期理财产品去安排自己的储蓄,尽管知道钱越来越贬值,但是更高收益率的产品往往意味着更大的价格波动,害怕亏损本金,毕竟赚钱来之不易,这不仅是养娃的教育本金,也有可能是未来自己的养老金、小孩的赞助金等。

第三类人,其实生活中并不常见,总结来说,他们和第二类人的消费观没什么不同,勤勤恳恳工作赚取收入养家糊口,较早的不同是把自己的消费剩余投入到未来预期收益率更高的资产当中,过往数十年,他们选择的是房产和股权资产,如今,房子的增值和股权资产的增值远远大于自己的工薪收入,毕竟房子可以一直涨价,但是收入是由天花板的。创业成功的永远是万中无一。

话说回来,如果时光倒退到2000年,我估计所有人都知道未来如何生活,也有很多人抱着一大堆的资金垂首顿足,早知道当初就多买房子了。其实人生最大的笑话和谎言就是“千金难买早知道”。

客观地说,以我们当前的认知,去看未来的20年,几乎是一片模糊,也不知道当下符合我们自己的最优解和优秀做法是什么,为什么?知识和阅历不够。

至于如何选择未来预期收益率最高的资产呢?阅历和见识最重要,其实当下属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有了更大的选择去接触更大的、更多的知识和世界,同时生活也多了很多让人沉迷、着迷的娱乐方式,就看自己如何选择了。

工作内容形式千差万别,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业、自己能力比较强的工作、选择越做越老越吃香的工作是所有人的原则,从提升自己的价值(给老板带来更大的价值从而提升自己的价值)出发方能不断让自己的收入更上一层楼,辛苦几年时间,让自己拥有别人所没有的能力,尤其是技术方面的能力,收入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见效快。当然如果本身自身基础差,那当然需要更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思考。话糙理不糙,你不想进步,有的是人想进步。

从投资的角度出发。最简单的就是所有的钱放在银行活动存款或者将放在家中枕头底下,几乎不带来任何收益,活期存款的收益率只有0.35%,十一年。本金基本无风险,活动性极强,随时可用随时取。

稍微了解多一些,用手机把银行活期存款存入货币基金,尤其是余额宝等,本金基本无风险,只有大额资金稍微受到影响,如此收益率提升了好几倍,最近至少可以达到2%,而且,最最最关键的是,这个过程不费心不费力,需要的只是你对货币基金的简单理解而已,试想很多不会使用手机的老年人,你是不是通过自己的浅薄的认知多收获了一点点收益?我个人认为这就是知识。

如果多接触一些,完全可以牺牲几个月或者一年的流动性,买成中短期的银行理财产品,承担一点波动购买部分短债基金等,如此你的收益率可以达到3-4%,无非就是几个月的时候不用的钱而已,困难嘛?一点儿都不难,无非也不过是点点几下手机的屏幕而已。

如果认知更深入一点,牺牲更多的流动性,对风险和波动认知更深刻一点,承受的账面的亏损等,你就可以选择购买指数基金产品,尤其是宽基指数基金沪深300,从“沪深300成分股平均盈利能力>所有上市企业盈利能力>名义GDP增长速度>类现金产品”等理论出发, 配置优质股权资产,长期来看波动不过是一点儿小毛病而已。

更有甚至,不满足长期沪深300年化收益率10%,更多的是自己选择配置优质个股,获得更高的收益率,当然这需要更多的知识和阅历。毕竟,能力越大,收获越多。

三种不同的消费观,短期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是长期来看,可以观察身边那些经济条件好的人,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消费和劳动收入,人与人最大的差别往往不是智商,而是你的知识。知识哪里来呢?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从智者的过往出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看书多思考,日拱一卒,相信知识的复利,未来必定比当下舒服得多。这是过来人的经验,也是过来人的教训,这是我的理解。

生活中,我所见到的往往是那些不安现状但是又不想、不知道如何做的人,就像玻璃门前的蜜蜂一样,前途一片光明,但是不知道路在何方。

回首过往,绝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人生大多数都是眼前的苟且,看得到的远方真的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