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推广.NET

网站推广.NET

微信如何涨粉,微信快速涨粉的技巧

来源:互联网

中小企业如何从0到1运营一个公众号,并快速实现涨粉?

这些涨粉方式都是经过成功验证的、可行的、低成本的,适合那些已经有公众号但粉丝增长缓慢、以及目前准备开始运营公众号的新媒体人员以及老板阅读。

本文提纲

  • 涨粉,首先你要找准目标人群;
  • 涨粉的魔性公式:传播+吸引=关注;
  • 涨粉的三个关键词,你知道是哪三个吗?
  • 有效涨粉的 7 种套路,套路是快速达成目标的捷径;
  • 坤龙老师对微信行业生态的犀利评价。

01涨粉,首先你要找准目标人群

我们这里有个案例,同样是做小龙虾的两个账号,一个叫北京簋街小龙虾,一个叫我爱小龙虾:

所以在涨粉之前,你要想一想你处在什么样的人群当中,你的受众是什么,其次才是用什么步骤以及目标来方法来吸引他们。

粉丝数是由目标人群规模确定,但变现由人群需求决定。我们要考虑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对于目标人群是不是刚需,目标人群需求影响到你后续变现能力。如果追求变现的话,尽量选择目标人群需求强的。

涨粉的魔性公式:传播+吸引=关注,关注也就是粉丝量。

所有好的新媒体运营都必须拥有以下三个环节:

靠前,你有持续能够增长的模式,也就是拉新;第二,你吸引过来的人能在你这里持续得到的好处或者价值,也就是留存;第三,你产生的价值能够变现,也就是转化。

我当时微课是一个很简单的模式,你发一篇推文,推文里会介绍一个课程,你需要去公众号后台回复某个数字或者某个关键字;

回复之后能会有个提示,让你去转发这篇文章。到朋友圈,并且截图发给客服,这个流程是十分繁琐的;

但当时的用户,没有那么挑剔,所以大部分都能去完成这个动作,只要有人想报这个课程,他就需要去传播这个课程,所以就慢慢的裂变开来;

裂变开来之后就可以积累靠前波粉丝,那么当时我们主要做的这种职场类的用户,后面你就可以开发 ppt 的课程,训练营等等。

完美的达成我刚才说的三步,其实就是拉新、留存和转化这三个步骤的不断去重复。

02 成功涨粉的3个关键词

很多人做公众号,会有一种妄念:我举办一次活动或者写几篇稿子,一下子就能增长 10 万粉丝。

世界上就算爱迪生,也不是一下子就发明电灯的,他也是先试的 99 种办法,觉得不行,才试了最后第 100 办法才成功。所以涨粉有 3 个关键词:

我当时很单纯把市面上所有能够涨粉的方法都试了一遍。有大量的是没什么用的,包括在贴吧、论坛推广,但要去试错;

当你找到对的方式之后,要不断的重复。像我们以前做头条的引流,大概一天能引来四五个粉丝。我们觉得他是对的,所以不断重复。现在大概一天能引来四五千左右的样子。不断的去重复它,把它当成一个标准推广去执行;

有很多公众号其实找到了一个正确的路线,但是他们的流程是很松散的。靠前是不及时的,第二是有很多细节没有考虑;

因为当时我们做的不错,有很多号在模仿我们,我们会做很多小号去测试它们的防御跟流程。包括响应的速度。我会去琢磨粉丝的设定,包括细化客服的地址话术,以及什么时候回复,包括怎么样很快就去处理,我都有很标准的一个操作流程。

03 有效涨粉的7种套路

1、通过名字也可以进行涨粉

对一个没有任何资源的新号来说,一个有搜索量的名字就是最有价值的推广资源。

比如我之前有一个学员,他注册了一个叫做“奇奇怪怪韩国漫画”的公众号,每天什么都不发都新增三千多的粉丝量;

因为那个时候有一个火的漫画叫《整容液》,而漫画作者另一部作品就叫《奇奇怪怪。读者们看完整容液,想看其他作品,通过搜索他们就会搜索到这个较早认证的公众号。

2、通过内容涨粉

内容涨粉还是比较安全的,现在良好的内容加良好的运营方式还是可以实现涨粉。视觉志“谢谢你爱我” 单篇阅读量达到 5000 万,涨粉 65 万。

那么我们写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涨粉呢?

(1)热点事件:

根据我以往的经验,每次热点事件都会带来几篇百万级爆文热点,像高铁一样会被快速传播。

那么为什么你写的热点无效?主要原因有三点:

总结起来就是,跟热点要快速、角度要独特、内容要专业。

(2)故事型的文章

**是人类的天性,第二故事是经验的代言,故事是生活的鄙夷,比如你有一段不忘初心的经历,表达观点的故事,都可以用故事写出来。

(3)干货型的内容

故事+热点+干货这种事最涨粉的,不过写干货的阅读量没有普遍那么高,但是粉丝更精准,写干货也更可信。

哪些内容即使你写了无数篇也难涨粉

爆文写作3种形式:角色带入+置换立场+专业背景。之前薛之谦人设崩塌事件充分的表现了这三种形式;

找热点可以去微博指数,百度指数,微信指数等,这样找热点会更加方便,还有我们的营销日历,比如有个平台叫特赞营销日历。

知乎高答案一般有以下几个类型:

(1)你要有论据,论证过程要详细,知乎用户普遍理性,干货文章普遍要理性;

(2)引用理论和数据,在知乎是非常受欢迎,当然要和题目相关;

(3)独特的,与题目相关的切身体验;

(4)是突出论点善用总结;

(5)提供解决方案,知乎低赞的普遍都是一些随意的,泛泛的,没有一整套解决方案的答案;

(6)是跳出问题本身去思考,很多优秀的答主会点出提问者自身本身的问题去思考;

(7)以情动人,不过部分知乎用户是讨厌煽情的;

(8)是多种角度论证。

至于之后的引流,咱们可以留个小尾巴,引导关注;

比如我每一篇回答都会有个签名介绍一下我是谁,并且留下一句话‘私信很多知乎不常上,有问题欢迎到公众号留言’。

4、用头条号给你的公众号涨粉

头条是一个相对好运营的平台,它相对简单并且有流量红利;

注册头条号是选择领域尽量贴合这 15 个领域:搞笑、娱乐、社会、文化、科技、动漫、健康、时尚、美食、游戏、旅游、财经、汽车、体育、教育,关键词尽量贴合热点,注意避免重复,避免出现消重机制。

5、通过大V转发涨粉

基本上 90% 的公众号都是通过被大 V 转发实现涨粉。除了写容易被转发的文章之外,也要写容易被转载的文章。

如何让文章容易被转载?

靠前个是标题。

第二个是你要自己去寻找渠道,比如去投稿。

我知道一个号叫《李小狼》,写了一篇文章《你可能一辈子都遇不到合适的人》。这篇文章被一个崇尚单身生活的大号,叫《一个人 alone》转发了,这篇文章给《李小狼带》来了几千粉丝。

实际上,转载的是小编们,他们一天会看很多篇文章,他们选题的考核标准是很明确的,就是阅读量。他们对选题很熟悉,他们会看阅读量,会看你的标题吸不吸引人。

我们基本上是先看数据的,并且优先侧重对比。一篇文章 2000 阅读,突然有一篇文章到 5 万,他可能会更倾向于选一天 5 万阅读的。

第三个就是,看有没有被某大号转发。

你在投稿时,标注已被某大号转发的,大号的审核标准就会降低,所以只要你搞定某一个大号,基本上就会串起来。你可以把这些号都拉到一个群里面,你以后有了新的文章,可以让他们帮你转发。

6、通过社群裂变获取上万精准粉丝

简单的理解,群裂变就是你通过一张海报或者一个活动,将一些人拉到这个群里面,然后再让这个群里的人去帮你或者说让群里面的人去拉更多的人进来。

整体上群裂变分为四个环节:

靠前步:你要找一个嘉宾来讲课,就像我们之前讲的微课涨粉一样,确定课程和提纲;第二步:就是设置后台,也就是我们群裂变的那个建群宝的后台;第三步:就是要设计我们的海报,设计我们的海报来确定怎么去设计;最后,就是我们要维护我们的群,以及怎么去让他们进入直播间,其实大致上的流程会跟微课比较像,只是中间会多了一些流程和步骤。

7、通过策划一场万人参与的微课涨粉

我把组织一场成功的微课拆解为 5 个步骤:

(1)确定一个火爆的微课选题;(2)邀请到优质的分享嘉宾;(3)写出高转发量的微课文案;(4)设置流畅、闭环的微课流程;(5)快速引导老师来讲好这一节微课。

04 对微信行业生态的犀利评价

在新媒体领域,我把企业老板分为 3 大类:

靠前大类:不了解新媒体的公司老板

这些人其实是很厉害的,他们可以完美的错过无数次风口。

网站火的时候,他觉得网上怎么可能卖的出去东西?淘宝火的时候他会觉得,怎么会有人在淘宝上买我的东西?他觉得微博是小朋友玩的,怎么可能卖东西呢?发微信的时候,他又觉得我的东西都在电脑上展示的,手机那么小怎么可能能展示的了,这些都是小朋友玩的。

他总是老实本分的,错过时代的每一次机遇,他们总是忽视媒体的力量,不接受营销新思维。而且现在也是大家拼命做新媒体的时候,他在搞百度。大家在做公众号的时候,他拼命搞淘宝。

用三个词描述这个阶段的老板: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

第二大类:看热闹的公司老板

这类人他们有很强烈的共鸣:觉得这些东西火不过十年,我还是去做我自己本身的东西。

他觉得他的产品在这些渠道上很难成功。但是越难成功的东西,当它做出来的时候,效果就越好;

他觉得搞一下没效果就放弃了,其实如果他坚持的话就有机会。很多企业公众号转化率不高,就是因为这些“看热闹的老板”没有重视,没有正确认知这个渠道。

第三大类:有意愿但没有能力做新媒体的人

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一样的:靠前是有意愿去做好这件事,第二是有能力去做好这件事,。很多企业有意愿去做好新媒体,但他没有能力。

一方面:不具备这方面的人才。不具备人才,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企业不够年轻化,吸引不了 90 后的人才。

另一方面:是制度上的,新媒体是一个追求快,追求速度的行业。小编做了一个选题给老板,老板过了几天才回他,黄花菜都凉了,他们都不重视时效性。

第三,是很多企业不熟悉新媒体的生态,它会导致非常以自我为中心。但并不是我开什么公众号都会有人关注的,你必须要结合微信生态以及用户习惯的去开设一些公众号,这样才能有机会。

你属于哪一类呢?但愿你既不是“看热闹的公司老板”,也不是“不了解新媒体的公司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