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钱的看法有很多种声音,有金钱至上的,毕竟生活中的大部分事都能用钱解决;有无动于衷的,实力和财富不匹配只会让心态失衡;有视如粪土的,金钱除了满足人们的欲望还会打破人们的道德底线。
暂且不论价值观,光谈钱或者说是货币体系的话,它对于现代社会的推动是无可替代的。
它打开了人类社会进入更高阶段的锁,又为人类构建了一座密不透风的城堡。
货币体系的诞生是以物易物发展到高阶段的必然产物,而以物易物基于的则是人们的物品剩余。
举个例子,最初人类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所以他们开始学习种植小麦、饲养家畜等等,但到了一定阶段,“能人异士”们开始崭露头角。有的堆满谷仓,有的善于织布,有的木工灵巧,自己所有的远远超出自己所需的。
在这种物品剩余的情况下,以物易物就诞生了,它的核心在于需求互换,即换取各自当前最需要的,这样还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和促进物品流通。
但没过多久,人们就发现了这一行为的局限性——难以度量。
以物易物是建立在双方共同的约定之上,它往往只存在当时特定的双方的物品交换,比如几斤小麦换几匹布,这个规则并未成为人们的度量共识。
很有可能,今天一斤小麦能换一匹布,但第二天我对于布的需求不高,需要两匹布才能换,标准无法恒定。更复杂的是,每种物品的交换都需要以各自的具体物品作为标准,但我需要用小麦换工具时,又要制定不同的标准。
为了能够在交换领域里制定统一的标准,货币体系诞生了,以金银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开始主导流通领域,这时候才能称为商品流通。
金银货币靠前次将各种商品用同一种等价物衡量,如一金能换多少小麦能换多少匹布,它不仅让商品流通更发达,也开始让更多能人出现。
但危机也随之而来,金银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商品,即它本身是有着价值的。既然有价值,有谁能够通过法律或者规定来保证它的足额价值?
暂且不论金银的携带不便,它自身的磨损、成色、制造都是需要一定成本的。而且随着流通,人们发现缺斤少两的金银完全可以换取超额的商品,人人都想有利可图,于是少额货币开始广泛出现在流通领域内,即劣币驱逐良币。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货币本身是否需要与所需商品所匹配的足额价值?
通过流通领域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一个突出的问题——普通的金银货币难以满足日益庞大的商品交换,它的开采量和总量限制了国家经济的夯实和壮大。
与此同时上位者们又找到了一个规律:能够进行商品交换的不是货币,而是信用和共识,当这两种特质能够存在于另一种可制作且成本低廉的物品上时,商品经济才能够扩大规模形成质变。
于是,纸币随之诞生。
纸币与金银的本质差别在于纸币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纯粹的媒介,相较于金银而言它的优点也就是它的隐患。
它能够被制作且成本低意味着必须严格把控发行量和发行机构,避免它的信用贬值;它能够承担起金银的流通媒介的职责,意味着它必须有着较为固定的模板和流通率。换句话而言,纸币承载的是发行机关的公信力,这种公信力让人们相信它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兑换各种商品和服务。
所以它的危机源自内部,经济要想发展就需要更多的纸币,而纸币的每次增多都会造成一定的信用减值,严重时就会形成通货膨胀一落千丈。
在纸币体系不断地被冲击的情况下,数字货币体系开始萌芽。
纸币的发行量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保证公信力,一方面又要增多来适应经济发展,在这种两难境地数字货币就诞生了。
现在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再享受它带来的便利,移动支付、银行转账、借贷投资,以一行行跳动的数字为基础却能够产生远超实际货币量的几千甚至几万倍,各行各业在经济的支持下蓬勃发展。
当然,它也有危机。作为一种虚拟的货币,它的安全风险更大,而且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动涨幅和跌幅较纸币更为明显,给人的实际感受也更不真实和直观。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纸币尚且因为有着不同的种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但数字货币是全球流通的。这一点意味着,一旦金融危机爆发,将会造成更广泛且更严重的连带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