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尼路曾经是家喻户晓的老品牌。初创于意大利,班尼路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香港经营,当时被译为“宾奴”。1992年德永佳集团取得了BAlenO商标所有权,并创立“广州友谊班尼路服饰有限公司”。1996年,德永佳集团正式收购BALENO品牌,创立班尼路集团有限公司为控股公司。
在1990年代末,班尼路抓住了国内服饰市场空白的机遇,并在刘德华、王菲等大热明星的推广加持下一度在中国内地风靡一时。2001年,班尼路门店规模超过当时的知名休闲品牌佐丹奴、达到600家。此后10年间,班尼路借助中国大卖场、百货业态的发展,门店数量一路走高,巅峰时期的2012年旗下门店约达4000家。
然而,自2012年班尼路整体业绩及门店数量达到巅峰状态后,就开始露出衰败的迹象。伴随着业绩的持续走低,班尼路的门店数量也下滑至如今2000多家。
界面时尚此前分析过,2016年前,国际快时尚品牌曾在中国市场创造过一个5年左右的“黄金时代”。Zara、H&M集团都曾在2011年至2013年间开启了高速扩张的阶段,与此同时,Forever 21、Topshop、ASOS等品牌都在这一时期先后强势进入中国市场。
可以想见,同类定位和定价的班尼路在2012年前后受到了不小的市场冲击。此外,电商兴起带动一批“淘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班尼路等遵循传统生产零售模式的服饰品牌的挑战者。两面夹击之下,主要价格带位于200元下的班尼路在主流市场愈发边缘化。
班尼路集团旗下多品牌运营战略也并未奏效。S&K生活几何等其他品牌的规模和份额始终无法与主品牌班尼路相匹配,直到2020年,S&K、I.P.Zone等品牌甚至直接在财报上被归到其他类别。
2016年,班尼路集团有限公司曾以 2.5 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上海班尼路服飾有限公司出售给上海汇业实业有限公司。德永佳在公告中给出的解释是,目前公司正在进行重组,出售可以整合资源,实现长远发展。而且,买方为潜在授权经销商,董事会认为交易可以帮助买卖双方的合作开展,交易符合股东利益。
之后,在零售业绩由亏转盈的2018年,德永佳以2800万港元的代价增持班尼路集团有限公司18%的股权,不久后又以4145万港元收购剩余的18%股权,使其成为全资附属子公司。
但班尼路并不准备放弃曾经辉煌过的大众市场。2021财年班尼路的业绩转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品牌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加速的门店扩张。
界面时尚通过梳理班尼路集团微信公众号发现,自2020年5月开始,班尼路每月几乎都会有1至2家新店开业,有时还会多达4至5家。2021年财报显示,班尼路在内地的门店数量较上年增加了190家,零售面积则增加了约17.7万平方呎(约合1.6万平方米)。
然而,多年来业绩呈下行趋势的班尼路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在快时尚衰败的趋势下在市场上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如何应对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消费者。
德永佳在财报中表示,未来集团计划在河南设立一家全新制衣厂以提升产能并扩展垂直供应链。此外,管理层亦正研究东南亚设立一新纺织厂以分散业务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