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小乙,2011年作为实习生加入宝洁,被灌输了四五年最传统和最规范的快销逻辑。2016年去了阿芙,发现自己内心是很喜欢野蛮生长的野蛮人。好在阿芙摸爬滚打了三年以后,正规和野蛮两个基因开始和解。
管过宝洁线下的分销商、服务OLAY的时候管过京东、在阿芙带过天猫的双十一、4年时间摸了线上线下美妆几乎所有渠道的KA销售和运营;开发过106款新品,都是IP跨界营销的产品。这106款产品里面,有1款是2017年天猫双十一仅次于MAC的第二款彩妆爆品,一部分产品至今还在清货,见过了106个产品的生生死死,算是踩过很多坑;在营销方面,勾兑过提案,曾经发起并联合宝洁9大品牌,去京东提案落地,实现了京东近乎超品日的集团最大规模的一次整合营销活动,最近大半年在死磕KOL的营销,和信息流的投放。
靠前职能,流量获取的能力变革
靠前,获取流量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要做消费品了。
第二,产品原型组合及传达的能力;这我专注在这块。
其次,流量的时代变革:
流量获取1.0——围绕目标人群的生活圈构造包围圈触达同一个人6次,ta就一定可以被转化,这要要极度有钱;为此媒介同学需要围绕目标人群的生活圈构造包围圈,单次昂贵内容(大明星,大片,大创意)应运而生。
流量获取2.0——联合生意计划,资源置换,需要刷屏和提案事件营销,品牌营销。市场2C和2B能力缺一不可。这需要项目经理+客户经理+策划经理;
流量获取3.0——直接效果类营销是能做到的,还非常高效;这个时候甲方、乙方、广告公司的能力界限越来越模糊,大家都在试探;
这三种流量获取能力没有是否过时和高级的区分,针对的市场和受众的不同,在不同的时间点,流量获取的效率有高有低。
种草如何从0-1?
1、需要先锋军:搞了创新营销部,只有四五个人,自己投了180万,全部垮掉;最后通过优秀级KOL的分销合作,为我们团队的学习买了单,直到19年1月份,靠前次看到正反馈,当正反馈来了,你才知道之前的没有用。那个视频935万的播放,33万人打开淘宝搜索荷荷巴油(音)这四个字,转化是4%,极其健康。我才知道内容营销发现站内风平浪静完全没有效果的时候,以后都不会有效果,如果有效就是上一秒抖音下一秒淘宝,没有别的判断标准。
2、得到正反馈后规模化:扩大团队,规模化投放,一直到6月份,在抖音有4亿播放,这4亿的用户我自己觉得都是很高质量,高潜的用户,两个头部爆款和三个腰部产品,站外有很多兴趣意向人群涌入天猫,触发天猫的人群标签逻辑和搜索逻辑,整个店铺的日销和流量全部翻倍,在天猫已经是SKA级别的客户,之后还有两三倍的增长,这就是所经历的过程。
3、分享一下踩过的坑:
1)没有任何一家广告营销公司能找到最靠谱的KOL,没有完美内容操盘手可以打造爆款,放弃幻想就接近成功了,原因如下:
a、媒介和甲方在一个水平线上;抖音小红书上火的KOL和微信、微博的KOL重合度不高,抖音和小红书也没火几年,大家都是小白。
b、广告公司不抗ROI;除了我们苦逼卖货,谁抗ROI?新生事物出现,只有甲方才有动力探索,所以这个东西想明白了,就认了,就自己往下拉,所以我觉得2018年10月这个决心我们是下得很对的。
2)业务负责人要先打胜仗:自己无法得到正反馈的时候,没有办法带领团队有正反馈,我是这么做的:
a、自己寻找MCN;微博官方有账号写了一百个MCN,我通过识别logo,识别了42家带文字的logo,百度了42家MCN的每一家名字和他们建立关系;
b、自己选号;看到不错的号,先去多个数据网站对比资料,观察一周号,看评论,猜测mcn对账号打法,它刷水了吗?做评论监控了吗?一个小时之后,可能来了一批水军。三天之后,这个视频不好,删了,一个星期如果你删了三次视频,那我大概就知道是惨水了;种种细方**现在有3页多;
c、自己写脚本;MCN给我的脚本,我根本看不懂,没有办法想象它的好坏,于是我想了一个招,我自己拍自己,我自己当KOL,按照它的脚本演出来,我自己看,每一帧,每一秒,我觉得有没有用,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打磨,刻意练习,微小进步,当你以极其苛刻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积累了大量一线细节经验之后,总会带来质变的,这是靠前步。
3)一场胜仗之后要搭团队;打过仗,就清楚的知道你需要什么人可以和你一起打仗,一起继续打仗;深研业务,每一条视频我都自己看,看到微信一响,我都想吐。必须和团队一起战斗,这样才能形成统一的语境,对事情统一的理解,才能进入方**和沉淀;
4)团队方**沉淀,个人能力上升为团队能力;标准是新人来了就能做到60分;不会犯最低级和傻的错误,团体小天才个人能力会被提炼成为团队的能力,团队中骨干和老成员可以做扩展更高的事情,团队开始带团队,正向循环建立之后,整个壁垒才真正的建立;
我看到的流量市场
靠前被动推荐型媒体,流量的指挥棒是平台,不为粉丝量付费,赌内容爆款的产生能力,他们是:小红书、抖音、B站;这个语境下需要有这几个能力:
1)建立自己的价值评估体系,当投放时,疑惑是找大的、中的还是小的KOL?这个问题就不对;你还是以粉丝量建立自己对KOL的评估机制,以粉丝量来定价是流量端、媒体端的定价;翻一下快手的大中小KOL和各种类型的广告的定价,就会发现折合单次广告粉丝价格的差距只有几毛钱;
2)谁能够做出爆款听谁的;粉丝喜欢看的内容只是一部分,要撬动公域流量喜欢,更普世的喜欢才能爆;其实不是听我们还是编导的,而是谁能拥有将产品痛点卖点和视觉化语言结合的能力。
3)卖货的不会爆,爆的不带货;这是天然冲突;1000万播放*万份是1%转化,从效果上,等于100万播放*千分1%转化。你到底会做哪一种,你知道这两种区别和方**吗?在我们看来,都能做,都做过。如果都不会只是瞎BB;
4)投手的培养速度和快速反应时间成正比;信息流CPM投放越来越贵,靠前天是不知道结果的,但是要做出反应,于是要培养投手在靠前天不知道效果的时候做出反应。这种出手-获得反馈-再出手-再获得反馈,在什么频次,什么要求下进行,决定了一个投手多久被养出来。随着流量越来越贵,他优化能力越来越强,总会有一个平衡值。种草类还是被动推荐,流量越来越贵,大家审美越来越高,做出爆款视频难度越来越高,整个内容团队要升级,办法总比困难多;
第二类就是粉丝优先,包括私域流量,就是微信和暂时的快手,在这里不做流量主都会玩的痛苦。
第二职能,产品原型组合和传达能力的变革随着流量端的变化,产品研发组织工作从线性到聚合;
之前开发用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年度做出爆品,通过层层媒介传达到消费者手里,得到反馈需要一个月;如果真的不好,不是浪费金钱成本,而是时间成本。品牌和产品开发团队还需要十个月,再猜一次。
现在流量开始分散,每个流量的聚合人群画像会更加精准,距离会更加近;流量端、内容端、产品端要一起开发产品
最后流量红利过去后能留下什么?
1)流量红利应该建立品牌;趁着有流量,应该快速建立品牌,它可以帮你建立壁垒,安全的等到下一个红利期的到来;
2)团队是可以被留下的;优秀的媒介,内容,策划,产品人才很稀缺。再能一起打过仗,依靠时间和金钱点滴中建立起了解和信任的人才就更宝贵了。
希望和1000多位优秀级流量操盘手一起讨论?请扫码加入群响 Club!
如果您已经是会员,扫码可推荐朋友报名,推荐成功可延长1个月会员期限!
老规矩,请滑动至此阅读完毕的同学,点一下「在看」并留言「响!」,么么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