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推广.NET

网站推广.NET

引流怎么样做

来源:互联网

在大家的印象中,阿里与游戏好像是从来也不沾边的两种存在,然而近日,手机淘宝却悄然上线了一款小游戏,就是去年曾经火爆全网的佛系放置类游戏“旅行青蛙”,对此很多人表示看不懂。

01

阿里为何看上一款过气的游戏

旅行青蛙本是来自日本的一款小游戏,这款游戏在去年曾经火的一塌糊涂,接连打败了《王者荣耀》《阴阳师》,荣登App Store下载榜首,并从今年1月份开始在微博、朋友圈刷屏。然而,跟许多网红产品的命运一样,玩家“养蛙”的热情并没有持续多久。来自极光大数据的信息显示,今年3月份,《旅行青蛙》(日文版)日新增安装量缩减至4.16万,日活跃用户下降了9成。

一款已经基本“凉凉”的小游戏,却引起阿里的兴趣,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其实,以阿里的行事风格,凡事必有原因,对于代理这款游戏的意图,《旅行青蛙》淘宝负责人在一次采访中已经透露的很清楚:阿里是想从游戏机制上打通淘宝和《旅行青蛙》的联系。

比如用户在淘宝上的加购行为(将商品加入购物车)、停留时长会作用到蛙儿子身上,具体体现在加速三叶草的生长,加快蛙儿子回来的速度,增加蛙儿子带回来的特产等等,让用户能感受到他在淘宝上的行为和蛙儿子是相关的。

而之所以看中这款已经过气的游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游戏内容与淘宝电商运营之间有很多互补和可以打通的地方。

首先在用户方面,《旅行青蛙》和淘宝的重合度非常高。《旅行青蛙》的女性群体高达77%,而淘宝、天猫的女性用户占比也高达六成以上。

其次在业务关联上,两者也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游戏里的旅行、美食、物品都跟淘宝的电商业务有很好的结合点,未来可以想象,蛙儿子旅行回来寄的不再是明信片,而是各种优惠券,或者是某款美食的购物链接,又或者是商家的免费试用产品;带回来的纪念品或者特产可能是某个商家的爆款单品。

通过游戏来增强淘宝的用户粘性和留存时间,这无论对于平台引流还是商家转化都是有好处的。

02

社交转型背后的恐惧

当然,除了这些表面原因,阿里还有更深层的战略思考:弥补自身社交属性不足的缺陷,服务于整个大平台的社交电商转型。

马云曾多次表示“饿死也不做游戏”,而如今却频繁涉足游戏领域,不仅成立了自己的游戏公司,还先后推出过多款游戏,比如:《啪啪啪》、《啵啵啵》。此外,还专门打造了一个娱乐版块——阿里鱼,探索娱乐IP衍生业务。

这种前后鲜明的对比,正是看到了游戏对电商社交属性的重要拉升作用,而《旅行青蛙》只是其整体社交转型的一部分。

未来一定是属于社交电商的时代,这一点,阿里已经认识的很清楚。在过去的几年里,拼多多、云集、有好东西、微选等社交电商的迅猛崛起,以及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内容平台所展现出来的强大带货能力,都在印证这一点。

尤其是社交电商平台拼多多的的指数级增长,更是让阿里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就在上个月,拼多多又完成一轮高达30亿美元的融资。截至本轮融资完成,拼多多的估值已接近150亿美元。而根据极光大数据最近发布的《2018年Q1移动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拼多多应用端在渗透率上已经超越天猫、京东,成为仅次于淘宝的第二大综合电商平台。

可以明确的说,当下正处在一个新旧电商的更替点上,谁抓住了社交这波红利,谁就会成为下一个十年里的阿里。

这也正是最近一两年阿里拼命往社交靠拢的原因。除了游戏领域,阿里还先后打造了来往、钉钉等社交APP;从去年开始专注精品内容电商,先后开通了直播、有好货、生活研究所等明显带有社交属性的版块;与抖音合作开通淘宝链接;鼓励品牌通过达人在站内种草,再通过活动收割变现;还有去年轰动一时的“40万招聘广场舞大妈”事件,如果放在这样一个转型的大背景下看,就可以理解,阿里此举绝非只是作秀和博眼球。

03

搜索流量枯竭,社交流量崛起

去年,在出席《财富》全球论坛的时候,马云曾说:“我每天晚上都睡不好,担心我的企业被淘汰”。当时很多人觉得马云这是效仿王健林“一个亿小目标”式的炫耀,其实不然,对于今天的战局,马云是怀着深深的忧虑的。

商业之争本质上是流量之争,传统商业中,黄金地段代表流量;传统电商中,搜索入口代表流量;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粉丝代表流量,谁掌握了社交主动权,就等于掌握了流量分发的权利,就能获得粉丝的支持和口碑传播。

正如刘春雄老师所说,BAT之所以厉害,就是因为它们是流量之王,拥有分配流量的权力。百度占有搜索流量,阿里占有电商流量,腾讯占有社交流量。百度和阿里的流量均属功能性流量,对用户来说非高频流量,流量有天花板。而腾讯就不同了,社交是人的天性,社交流量是高频流量,社交流量永不枯竭。

所以,我们看到,自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逐渐掉队了,而在AT之间的对弈中,腾讯凭借QQ、微信、游戏带来的社交流量已经抢占先机。过去,社交流量如何变现一直是困扰腾讯的一大问题,如今随着内容电商以及手机支付等手段的完善,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搜索流量与社交流量最大的不同就是流量获取方式,一个是依靠平台分发,一个是通过社交裂变吸引。相比之下,社交流量的优越性非常明显,不仅成本更低,而且由于社交流量带有关系链,因此天生具有更强的信任感和忠诚度,精准度和转化率也更高。

比如,活跃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的带货网红、达人,通过口碑推荐能极大地缩短消费者对品牌“认知-偏好-研究-比较-决策-购买-分享”的电商路径,帮助消费者突破电商物质极大丰富的选择困难症。

总之,社交流量的交易转化链更短。

因此,未来的商业竞争一定是社交能力之争,不仅平台需要打造社交属性,产品、营销都需要,社交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商业思维。而社交的核心是口碑传播,从这一点上看,它与粉丝思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