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再多的需求,都是在一定的框架之内运转。框架是一种能够感知的到却触摸不到的东西。做营销的人都喜欢研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毕竟前辈研究出来的东西,能够节省很多摸索时间,但是正是因为如此,让很多人有了拒绝自己探索的理由。沦为平庸之辈。但凡有点成就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判断能力,试想着如何深层次的研究,形成一种独特的自我判断方式。
如果你跟一个20岁的普通青年谈赚钱,他一定会很感兴趣,因为拥有了钱就可以解决目前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因为他的状态,处于一种生存状态。更好的活下去,是他目前所虚求的,这个时候如果你跟他讲,你一定要买一份保险来保证你的身体健康。他可能会转身就走。虽然他有这方面的需求,但是目前的状态不是他所着重考虑的问题。
因为他跟他讲的需求状态和他所处的状态,不在一个平面线上,不在一个频道上,说的话他自然听不进去。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多赚钱,如何发展事业,其他的都为这个需求让路。
但是你如果跟一位35-40岁的中产阶级谈身体健康,他可能会很有兴趣,而且会不断的咨询各种性价比,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一款,用来保障自己的健康。因为他已经生存状态已经稳定,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身体机能衰老,如果能够用其他的代价来保证自己的最大利益是他所考虑的,而且他也会慢慢意识到身体的重要性,减少加班,减少应酬,保证自己的身体机能能够延缓衰老。
如果你跟一位富豪谈前面这两种需求,或许他更加不感兴趣,会让保安快速的把你给赶走。因为这两个需求层次都已经满足了。并不是他需求中的侧重点,他现在需要解决的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如果你经常去寺庙的话,会发现,好一点的寺庙门外都会停着一溜溜的豪车。从各种新闻上也不难看到,从娱乐圈的明星,到富豪圈的富豪,都信奉一些道教佛教,财富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太过于需求的东西了,因为他们前几十年的积累足以让他们衣食无忧的生活一辈子。而他们的精神空虚导致了他们需要急需填补这方面的需求,让自己精神有所依托。
大部分的人都强需求,都处于生存需求阶段,身体需求和精神需求虽然也需要,但是没有那么强烈。所以有人说:四十岁钱拼命赚钱,四十岁后拿钱买命,这种现实问题,让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去深思。
我现在也基本上也把生存需求放在靠前位,不太注重身体需求和精神需求,光是简单的生存需求就足以让我每天能够坐在电脑前十二个小时,总觉得自己年轻,有着用不完的精力,我估计大部分的状态跟我差不多,无论是被自己压榨或者是被公司压榨,有一种无形的怪圈束缚着你,让你很难逾越考虑身体需求和精神需求,总觉的自己做的不是太好,自己还需要更加的努力。这种状态只能通过年龄来弥补,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开始注重这方面的问题。
如何把这种需求层次熟练掌握应用,明白客户的需求侧重点,面对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方案。毕竟做任何项目的基础都是与人打交道,如果能从对方的需求侧重点出发,自然事半功倍。
从社会层面上讲,基本上大部分人都已经脱离了生存需求阶段,开始从精神层面以及身体层面考虑问题。比如各种食疗、各种原生态产品的热销,已经表明了很多人从身体需求考虑健康问题了。在比如,各种娱乐软件,游戏软件,已经表明很多人在精神层面上需要用这些东西来填补空虚。
从这两个层面上来讲,如何针对需求层面来设计产品的营销显得尤为重要。定位于不同的需求人群,灵活掌握产品的位置,更容易让客户买单。
需求层次侧重点的不同,卖点需要灵活调整
如果对方对精神层面比较看重的话,那么产品只能作为附加价值存在,而精神层面东西,在他看来反而更加有价值。
这就是一些文玩产业一直讲原材料是如何的古老,来源于哪些地方,经过哪些大师开光。产品反而显得不是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安慰。
人的需求侧重点,每个年龄阶段侧重都不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需求侧重点都会发生偏移,自然购买产品选择的标准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