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可能性边界,简称PPF(或是production-possibility boundary)。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通常为两种商品的生产可能性比较。在坐标轴上表示出的图形为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称为转换线。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用途
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生产可能性边界是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的产量组合曲线,它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
生产可能性边界还可以用来说明潜力与过度的问题。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任何一点,说明生产还有潜力,即还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资源闲置;而生产可能性之外的任何一点,则是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所达不到的;只有生产可能性边界之上的点,才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点。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社会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表示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社会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点,表示社会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即存在闲置资源,其原因是存在失业或经济缺少效率;社会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上的点,必然以今后的生产萎缩为代价。
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说明随着一种产品的增加,机会成本是递增的。也可以说,是机会成本的递增决定了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机会成本的递增是由于某些资源适于生产某种产品,当把它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时其效率下降(即单位资源的产出量减少)。这种现象在现实经济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可以阐明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思想,假设我们的经济只生产汽车与电脑,它们共同使用经济中的全部生产要素,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个图形,它表明在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的数量的各种组合,同时也表明在某一个时期生产不同物品的权衡取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取舍可能会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