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学习”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一种让学生独立学习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科学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特别强调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要求学生利用课本提供的材料与教师提供的信息,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进而形成正确的结论与概念。因此,可以说“发现学习”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基本含义
所谓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相对。发现,并不局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例如,在化学实验室里,你可能“发现”一条职业化学家早已熟知的原理,但由于事先没有人告诉过你,也没有从自己手头的书看到(尽管它早已写在有关的书上),这就是你自己的发现,是千真万确的发现。这一条你自己发现的原理,要比你通过学习别人的发现理解深刻得多,记忆牢固得多。
形成过程
本世纪50、60年代,当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教学在美国还很盛行的时候,苏联的卫星发射震惊了美国朝野,他们又不满于现有的教育了。布鲁纳等领导了这次教学改革运动,其中,发现学习成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布鲁纳强调,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
发现不限于只是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不论是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作出的发现,还是科学家的发现,就其实质而言,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组合,获得新的领悟而已。
在布鲁纳的影响下,发现学习的方法曾在实际教学中以各种形式得以较广泛的采用。而且,这种学习当时是与“英才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优等生更为有利。
60年代中后期以后,在教育民主化、大众化的呼声中,这次注重培养英才的教学改革运动被中止了,美国教育开始了“恢复基础运动”,发现学习也更多地受到了人们的批评。奥苏贝尔等曾对发现学习的基本论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当历史发展到了80、90年代,传统教育的机械、被动和无效再次受到人们的批判。在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基础来改革教学,这些思想又成了众多教学改革模式的基本思路,发现学习又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与以往不同的是,研究者已不再把哪一种学习方式奉为较早合理的学习方式,而是承认每种学习方式的合理之处。在研究中,研究者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这种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另外,当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模拟技术为发现学习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计算机模拟可以很方便地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探索情境,而且可以同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以引导、帮助学习者完成发现任务。计算机模拟环境下的发现学习成了发现学习研究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