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随着中国制造劳动力人口红利消失,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国际贸易关税壁垒等问题,传统外贸企业的订单利润越来越薄,如何更好的拓展外贸和轻松接单,总结下外贸牛人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大家:
靠前、善用社交APP,挖掘客户资料
像Facebook,Linkedin这些APP…老外很喜欢在上面填写自己的公司名/职位/兴趣爱好等。想在社交平台上找到目标客户,其实挺轻松的!如果社交APP上找不到,那么Google不会让你失望——只要动动手搜索,对方的公司名/邮箱地址等,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许是他在某个论坛的注册信息,也许是他公司的招聘信息,只要你肯努力,还是能挖掘到大部分客户的资料哈!
第二、分辨客户的决策权
挖掘完客户的公司资料,你还要了解客户在公司的地位,他是处于决策层还是普通员工?他有没有最终决定权,或者向领导建议的话语权?如果他只是一名普通采购,那么他可能只是负责收集资料。当你在努力向客户推荐产品的时候,客户未必有兴趣理会或者对此没有决策权。所以,分辨你正在沟通的客户拥有哪些决策权,这点非常重要!
第三、分辨客户的采购类型,不同客户类型采购需求不同:
买家的公司的性质(进口商贸易商、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公司成立时间、发展历史、主营行业及产品范围、在行业中的地位,有无分支机构。有时还会有管理层构(CEO,GM,CFO,Buyer, Senior Buyer …)及联系方式。
公司性质方面最核心的是以下三种类型的买家:
1、Retailer(零售商):经营产品范围广,一般订单较小,但下单频率快,要货急。主要关注价格、交货期,当然质量也是需要的。他们一般也不太会关注卖家实力多大,公司研发能力等,觉得你还专业,沟通畅通,靠谱就可以。
2、进口商贸易商 ( Importer/Trader ):此类客户有固定的产品经营范围,数量较大,订单较稳,对价格较敏感,很多在中国一些城市有采购办事处,对中国市场比较熟悉,供应商充足,对质量要求较高。建议有实力的供应商可以主动和中国采购办联系并且上门拜访。邮件和电话远没有面谈的效果好,加深印象很重要。
3、分销商(Distributor):分销行业资深品牌商的产品,当地销售网络健全。但是近几年来,一些市场价格竞争激烈,品牌产品的性价比越来越受到客户质疑。因此考虑到防止客户流失,分销商也会进口。甚至一些分销商会有在市场上做自己品牌的打算,这时此类客户合作意愿会很强烈,价格敏感度适中。
不同类型买家分析
第四、即时聊天跟进客户
不管是用Skype/WhatsApp/Ins/Viber这类聊天软件,还是用电话短信等传统通讯,发过邮件之后一定要与客户保持联系,不过要与众多客户即时聊天维护关系挺耗精力的,就看你怎么分类把握了,记得要排除一部分反感聊天的客户,不能把他们吓跑。例如:发过邮件,可以打个电话确认一下,告诉对方你是什么公司,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优势等简简单单几句话,让客户注意到你,而不是看过很多邮件之后把你抛之脑后。
询盘回复和客户满意度曲线
第五、降价策略
在你能接受的范围内,适当降一点,并且加上限时优惠的前提,引导客户立即下单。如果客户真的想买,或者对方正在货比三家还没决定下来时,用这个降价策略的你可能就成功了!当然,降价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让客户放心——降价不代表降低产品的品质。
第六、涨价策略
不要上来就把涨价的消息通知给客户,小心把客户吓跑!这招只是想***他马上入手较便宜的价格而已。理由可以说是因为汇率上升,原材料涨价等,提示近期价格将有一次调整。但对于老客户如果近期能下单,可以帮他申请保留一个好价格,来试探客户的反应。
第七、用近期成单的客户***未下单客户
用最近成单的客户来***你未下单的客户,让客户知道这个产品很畅销,库存不多赶紧抢。同时用降价策略二度***,告诉他可以享受一些优惠。另外,如果能近期下单,你还可以为其缩短交货期,很多客户蛮在意交货期的。
第八、故意发错误的PI给客户
故意发错误的PI给客户,***客户的购买欲。只需做个简单的PI,不用填任何客户信息,但写上你的信息,做好了发过去给目标客户,甚至可以省去称呼,直接说一句“Hi,please check the Proforma invoice and confirm it.”这就表明你们一切都谈妥了,只差PI然后就是客户打款。当然PI里面的价格最好优惠一点点,这样客户极有可能会问你关于PI的问题,你就惊讶回复“怎么发到你那里了,发错了发错了,不好意思。”如果客户没有问你且无动于衷,你可以等过两天发邮件解释说——你发错了PI刚发现,请他忽略。这一招主要是***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