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推广.NET

网站推广.NET

香港医管局官方网站(香港医管局投诉电话及服务时间一览)

来源:互联网

HC3i 中国较早创立者专注于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疗和移动医疗的专业网络平台。

一、香港医疗电子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历史

1990 –香港信息化事业处于“Green fields”的阶段;

1991 –病人管理阶段;

1992 –药物管理系统;

1993 –Lab results online(化验结果连机查询);

1994 –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放射学信息系统);

1995 –Clinical Management System;

Direct clinician documentation and order entry(临床管理系统•直接临床文件和信息录入);

2000 –CMS Phase II;

Electronic Patient Record (ePR)(电子病历管理系统);

2004 –ePR Image Distribution;

2006 –PPI ePR sharing。

二、香港医疗信息事业的现状

近年来,美国、英国、加拿大及中国香港等都在通过发展统一的医疗信息系统(CMS),以支持统一医疗的实现,这使得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统一医疗水平位居世界前列。香港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寿命分别位列世界靠前和第二,高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而香港的出生婴儿夭折率为5.4‰,居于全球最低水平,这充分说明了香港拥有着世界一流的医疗水平。但是在医疗投资方面,香港***每年的医疗总支出为679亿港元,仅占其GDP的5.3%,远低于美国的15%、加拿大的11%、英国的8%~9%。以相对较少的医疗资源提供最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正是得益于张毅翔主管的CMS支持医疗资源在全港范围内统一调配和使用。而香港对医疗信息系统的人均投入约40美元,这一数字远低于美国和加拿大的300美元、英国的280美元。在过去15年中,香港医管局通过不断优化和升级CMS,优化管理流程和提升管理效率。整个系统从最初设计开始,就配合香港医管局统一调配医疗资源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思路,为占香港医疗市场95%份额的公立医疗体系设计了一套全新的IT架构:医管局集中管理所有公立医院的信息系统和数据中心,各医院只是应用端,各自保留规模极小的IT部门负责本院的IT系统检修、维护等琐碎工作。这种IT架构支持香港医管局从管理上打破了各医院之间的藩篱,通过统一的IT平台对各公立医院实施统一管理以及医疗资源的统一调配。

目前,香港医疗机构主要由公立医疗体系、私营医疗体系以及其它医疗体系构成,各医疗体系已经实现初级保健、二级保健和三级保健的情况如图3-1和3-2。

图3-1 香港医疗体系已实现初级保健比例图

图3-2 香港医疗体系已实现二级、三级保健比例图

三、香港医管局集中管理的规模

香港医疗市场95%都属于公立医疗体系,其中包括43家大型综合性医院、45家专科门诊、74家普通门诊、52000名工作人员,这些医疗机构和人员都是由香港医管局统一管理和调配。医疗机构所产生的医疗数字化信息量非常庞大,包括760万病人的信息、5700万份电子病历、5.4亿份化验结果、3400万份放射性结果、2.3亿条药品管理条款以及100万份影像学图像,香港医管局不仅要对这些医疗数字化信息进行统一集中管理,而且还需要针对每年100万份的医疗信息增长量以及每天1300位的动态信息访问者进行管理和控制。

四、香港医管局集中建设和管理的模式

  1. 香港医管局集中建设医疗信息系统的模式

医疗信息化集中建设是个庞大的,复杂的项目工程,创造区域化健康医疗信息一体化管理的全面解决方案是需要不断从实际的医疗应用中来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香港医管局针对复杂的医疗环境,采用不断探讨的建设模式,来适应不断发展地医疗事业的应用需要。首先建设医疗事业的统一基础系统(包括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硬件设施),然后根据医院实际应用需求进行本地化和系统的完善工作,同时针对系统带来的效益进行分析和认识,为更深层次系统建设制定战略目标,并用此来指导医疗信息系统的集中建设工作。图3-3为香港医管局集中建设的模式。

图3-3 香港医管局集中建设模式图

2.香港医管局医疗信息系统(CMS)的工作模式

香港医管局医疗信息系统(CMS)的建设,健全完善覆盖全港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医疗救护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CMS系统包括IPAS系统、医生工作站系统、药物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检验信息管理系统、放射信息管理系统、手术实验室管理系统等医疗应用系统。通过CMS系统的功能应用,可以对可能发生的医疗差错或重要的事件进行提醒或告警,发挥了数字化和计算机的处理优势,通过多试图展现医疗信息,辅助医生提高诊断水平。图3-5为香港医管局集中管理的CMS系统工作模式。

图3-5 CMS工作模式图

3.香港医管局临床医疗信息的集中管理组织架构

香港公立医院的临床医疗信息管理主要由香港临床信息计划指导小组集中负责,该组织机构由160名工作在各医疗岗位的专科医生以及100名工作在医疗电子信息事业工作人员构成,其小组的组织架构见图3-6。

图3-6 临床信息管理组织架构图

4.香港医管局对eSARS(2003)疾病的控制模式

2003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大范围非典型肺炎(SARS)的爆发导致数千人感染,上百人死亡。在这期间,香港医管局迅速利用信息系统对全港就治的SARS患者进行跟踪和记录,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标定传染源。同时可以实施疫区所处空间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的专题查询和统计,能够对潜在的传染区进行预测,辅助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图3-7为2003年香港医管局对SARS疾病的控制模式。

图3-7 SARS(非碘)疾病控制模式图

五、香港医管局实现的效益

图3-8 香港医管局集中管理模式IT成本节约表

由图3-8可知,CMS每年能帮助香港医管局在IT投资方面节省大约8亿美元的医疗支出,通过(CMS)系统各医院实现了信息共享,减少了病人重复检查的次数、用药错护、医护人员重复询问患者所花的时间,以及由于医院管理流程优化而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等。香港医管局一直在极力推广这种“医生参与系统开发和推广”的模式,这使得香港医管局开发的IT系统能最大程度地切合医生诊病的需求。目前,CMS已覆盖到香港所有公立医院,几乎所有医生、护士都在依靠系统完成医护工作,而投资120亿英磅大力推行全国医疗系统的英国,目前只有50%的医生愿意使用临床医疗系统。香港医管局为推广CMS设立了独特的人员结构,在香港医管局医疗信息部27名员工中,有5名医生和8名护士,他们的职责就是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思考如何利用IT工具优化看病流程,以保证CMS系统能最大化地切合医护人员的需求。如今,在香港医管局的IT治理架构中,不断被邀请进来参与信息系统开发和推广的医生已经发展成为160人规模的“医疗信息计划督导委员会”,他们不断提供医生需求,帮助信息系统不断开发与优化,并帮助培训医生更好地使用CMS系统。这个机制帮助香港医管局化解了“让医生用电脑看病”这个世界性难题。

本世纪初,香港医管局在CMS的基础上又主持开发了电子病历系统。这套系统为所有在香港公立医院看病的患者建立了一套可在各医院间共享的电子病历,收录了患者过往的诊疗数据。在统一的电子病历平台上,患者可在香港医管局下属各公立医院之间互相转诊,享用各医院协作提供的人力、设备等医疗资源。CMS的存在还支持香港医管局得以顺利地实施了医院联网制度改革,将全港所有公立医院整合为7个医院联网,各联网内的医院按服务性质被分成急诊医院和康复医院。每所急诊医院附近都有一至两所康复医院与之配套。此举让联网内的各家医院定位更加清晰,彼此之间由2002年改革实施前的各自发展、相互竞争,逐渐转向相互协作,从而减少了医疗资源的重复投资。

现在,香港医管局正通过香港***推行的“公私营医院协作计划”,将电子病历系统推向香港所有的私立医院,这将使得整个香港医疗资源的使用更为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