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失调”是个很流行的词,但对它的理解是很有难度的。一个对某些食材拒绝的孩子有没有感统失调?一个动作很不协调的孩子有没有感统失调?感统失调其实存在于很多孩子的身上。
“感统”指的是我们的大脑如何接受及处理接收到的感觉信号,以便让我们自如地应对日常生活。
感统的概念是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Jean Ayres提出来的。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把感知的信号送到我们的大脑,大脑需要把这些接收到的信号尽快处理并比较已经储存的信号,然后才会做出应对反应。如:吃饭、穿衣、站起来、社交及运动等等。
绝大多数的人感统能力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如:翻身、爬、行走及玩耍等。但有些孩子的这些发育出了问题,这就是“感统失调”。感统失调可能会对以后更复杂的学习及行为造成很大的困难。
我们的感觉包括
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味觉、对身体的知觉、动作感觉及重力感。
感统失调的表现
#01对各种感知特别敏感
如对别人的碰触做出过度的反应,不喜欢某种材质的衣服,不喜欢某种食材,特别害怕旋转或打秋千等。
#02对某些***不敏感
这些孩子对疼痛可能表现得极为耐受,或对别人的冲撞毫无感觉。
#03活跃程度或者太高或者太低
这些孩子有的会不停地动有的则不爱动,或在两者间变化。
#04协调性差
协调性差可表现为大运动或精细运动。如:平衡能力差;或很难学会一个对协调能力要求高的运动,如跳绳。
#05发育迟缓
语言发育、运动能力发育迟缓,学习跟不上等。
这些可能在很小就表现出来了,在入小学后越来越明显。
#06安排自己时间能力很差
这些孩子很冲动,也容易分神,不会计划自己的时间,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还很容易有挫败感及攻击行为,也很容易因绝望而放弃。
#07自信心差
这些孩子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采取拒绝或拖延的方式,家长往往会埋怨及打击孩子,这会使他们更没有自信心。
感统失调需要早诊断及尽早干预,预后还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