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我坐在宿舍的床上,周围室友的床帘紧闭,明明是下午两点多,却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甚至感受不到人的存在。
证明这个房间还存在着人的证据,应该是偶尔从室友床帘中传出的几声笑声。而这笑声配合着幽静的环境,也显得越发冷淡。每个人都把自己包裹的很严,每个人仿佛都很享受独处的时光。
我一直在想,让人精神抽空的方法应该有两种,一种是沉醉在凌晨酒吧中的纸醉金迷;另一种可能就是待在宿舍幽闭空间的网络世界。
这让我想起《从生命到罐头》中的一段话:当一个人的灵魂因饥饿而变得狼吞虎咽,因不节食而变得臃肿,他就真的衰弱了,生命变得可疑。就像煮熟的扇贝,你已经听不到涛声,嗅不到海的气息了。
乍一听,这句话和我所说的没有任何关联,可是,当你仔细品味时,你会发现,那些沉溺于互联网中的大学生就像是文中描述的“煮熟的扇贝”,失去了该有的、独属于青春的定义。
“狼吞虎咽”这个词很形象,用来描述刚刚好。从高中到大学,从“互联网限制”到“互联网自由”,太多的大学生因为诱惑和沉积的欲望开始接触互联网,于是乎,他们开始肆意地释放积累的欲望。
就像现在的大学宿舍,一到放假或者没课,上午根本就不存在,下午像停尸房,晚上倒是精神抖擞,即使你再怎么辩解,这种现象也不在少数。
“互联网自由”到底是利是弊?
对于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来说,“互联网自由”这个概念应该可以被重新定义为“互联网控制”。为什么这样说呢?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互联网自由”是指用户主动接触互联网,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有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约束。简而言之就是说:大学生们对自己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空间有自主的支配作用,是从使用者的意志出发的。
“互联网控制”是指使用者由于频繁使用网络,导致对其产生了依赖的作用,从主动接触互联网改为被动接触。也就是说,大学生很多情况下打开手机,并不知道要干什么,是“惯性”控制使用者打开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并使用网络。
早在2013年,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候,英国《每日邮报》就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屏幕解锁应用程序通过对150万手机用户监测统计后发现,用户每天查看手机大概110次。另外,著名风险投资公司KPCB的一项研究显示,平均每人每天查看手机的次数超过150次。
所以说,与其说我们这一代是在互联网时代中长大的,不如说,我们也是被互联网控制的最牢的一代,以至于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的行为,一而再再而三的放纵自己,安于现状、沉迷网络。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会被互联网控制呢?从“自由”到“被控制”到底发生了什么?
1、魔弹效应依旧发挥作用
20世纪20年代魔弹理论问世,也被称为“皮下注射理论”,这种理论是指,把媒介对人的***看作是魔弹打入大脑,直接作用于受众。
虽然经过历史的演变和互联网环境的改变,事实证明,这种理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不可置疑的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中,一些“热点”还是会迅速的引起大众的反应,并广泛传播,只不过受众的反应不是恐惧,而变成“言论的碰撞”。
这种“热点”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大学生形成掌控,变成一种追捧之势,从而引起大学生的关注。
2、各类APP的推荐机制是直接推力
相信很多人都发现了,你刚刚和同事聊到一个话题,打开某一个app,有很多时候推荐的内容正好和你刚刚的话题相关,或者正好是你想看到的。
这是因为,很多软件都具备录音、录像的权限,在你和别人津津乐道时,殊不知,你手机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软件正在悄悄了解你的喜好,并自动推荐相关内容。让你一次次打开软件,都是喜欢的话题,从而形成内容控制。
3、自律性差、抵挡不住诱惑、缺少规划是根源
傅雷曾经说过一段话,把人性的弱点一一罗列: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历劫难磨砺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都是我们的致命伤。
很多大学生对未来非常迷茫,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也不做出改变,任由散漫的思维游荡;更有一些人沉迷游戏,把白昼黑夜颠倒倾覆;当无聊占据生活的时候,它也在慢慢吞噬掉人的上进心和意志。
目前来说,真正发挥网络真正作用、而非追求娱乐的大学生真的寥寥。目前来说利弊相当,但是弊端被讨论的频率更高。
网络也导致下面一些负面影响的出现,这也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
①熬夜成为日常,脱发日渐明显
2019年,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对全国643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5成大学生有脱发困扰,半数学生在大学期间开始脱发,超7成学生处于轻微脱发状态,超6成学生曾采取措施缓解脱发;近8成学生认为脱发影响学习生活,超7成学生认为脱发会让心情变差。
“熬夜失眠”“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成脱发主要原因,超9成学生认为少熬夜能缓解脱发。
②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激情减少
相比较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效率,我相信这种对比是很明显的。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荣格的《心理类型》中这样描述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这部作品或多或少地赞同网络工具使我们从必须专注完成的工作上分心,同时也降低了我们保持专注的能力。
③生活作息不规律,身体素质下降
这一点,不用过多解释,熬夜、不吃早饭、缺乏运动都会对大学生的身体产生负面的影响。失去了自律的意识,放纵懒惰,终究是有害无利的。
如何摆脱“假性”充实,实现精神丰盈?
“假性”充实是我针对大学生的生活总结出的一种状态,为什么说是假性呢?
一是因为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互联网上,从睁开眼的一瞬间,到睡觉前一秒,大部分空闲时间都被手机充斥。
二是因为这种时间的占据会让大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一种我过得“很充实”的错觉。实际上,这种被互联网充斥的内容大多数是无用的,仅仅用于消耗时间,并不会对人产生过多的积极意义。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状态?让阳光照进生活?
一:逃离自己的舒适圈,真正从宿舍走出去
借用卢梭的一句话: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
曾经看到过一种说法:宿舍是大学堕落的根源。因为宿舍勾勒出一种看似最为“舒适”的状态,在宿舍里,一部手机一张床就可以呆上一天,你不用思考,不用行动,只需要躺着。
所以,摆脱懒惰状态的靠前步,一定是从宿舍中走出去,从床上下来。
曾经看过一则新闻报道:江苏一大学“学霸”宿舍八个人全部考研成功,原因就在于这八个人从来不过多的待在宿舍,早上六点多起床,晚上九点后才回去。每个人都会利用好自己的时间碎片,做到真正的“充实”。
二:直面自己,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保罗·科埃略曾说过:人们总是害怕追求自己最重要的梦想,因为他觉着不配拥有或者觉得自己没能力完成。
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对未来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这也是很多人花费时间在手机网络中的原因,因为没有梦想,没有目标,他们才会假装充斥了自己的生活。
其实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我只想问一句:“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相信大部分人会回答:“有钱人的生活呗。”
所以,这才是重点,这无关于你的梦想、你的目标,这只是你想过的一种未来的生活。而手机,不会带给你这种生活;游戏也不会;各种视频app更不会。较早能实现这种生活状态的主体,就是自己。
三:放下手机,反思自己之前的生活状态
记得高中时,一位老师曾经跟我们说过:“网络中数字肆虐,他粗糙、笼统、缺乏细腻的成分,唤不出我们内心深处的人道主义感受,过多停留在手机上,往往会让我们形成一种粗鲁的记忆方式,一种遥远的旁观者态度,一种徘徊在悲剧之外的客人立场。”
网络会改变我们的自主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会**自己,让自己沉溺于一时的享乐。回顾的意义在于,用心感受之前生活的收获,并询问自己“值不值得”、“有没有意义”。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