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如今现在中国规模最大的零售卖场是谁吗?
是大润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你知道吗?
家乐福原本是一家法国的品牌。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大卖场生意的开端:外资强强联合
大卖场,是结合了超市和百货公司的大型商店。
也就是我们口中的大超市,中国的大型超市,最开始的兴起是在中国台湾和香港…
1945年,吴宗伟、刘濂、高燕如联合创办了一家商店惠康办馆,
这家商店就在香港中环雪厂街,专门销售洋酒、饼干、罐头等进口货。
后来这个商店被DFI零售集团收购,并出现了香港靠前间超级市场,
而DFI零售集团背后的金主,其实是一家英资大财团——怡和洋行。
怡和洋行在清朝时期就有了,而且这家公司为了能够在多个地区贩卖***,还参与推动了当时***战争的爆发…
这样的背景我们暂时搁置,往下看它接下来的发展,
我们刚刚说的这家大卖场,后来开始陆陆续续在香港和台湾地区铺设分店,还成为大卖场的巨头,这家商店就是——惠康,在中国的台湾省内也被称为顶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商品零售是一门现金流极好的生意,这也必然会获得香港商人李嘉诚的青睐。
1973年,李家推动香港赤柱的裕光超级市场及和平超级市场合并,并起名百佳超级市场。
专门抗衡惠康系。
彼时的香港,不只是有百佳和惠康,还有法国的家乐福,也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
后来为了对抗家乐福,李嘉诚还在香港盖了靠前家超级广场…
不过这是后话了。
1983年,中国**已经改革开放多年,随着对商业的逐渐开放,北京也出现了类似于大超市形式的商场,当时叫自选商场,
那时候国内规模最大的就是“京华自选商场”。
这是大卖场在**最早起的雏形。
90年代初期,超市文化开始慢慢进入中国**,
不过这时候的***主管单位,担心中国有很多企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容易出现风险,
所以1992年7月,国务院发布文件,《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
这让早年在一二线城市开设超市的权利,都优先给了国际品牌和中外合资品牌,比如沃尔玛、家乐福这些。
所以在2000年那个时间点上,大卖场生意,最吃香的其实是家乐福,沃尔玛、万客隆这些洋品牌。
还有就是背后是国资的品牌,比如大家比较熟知的联华超市,联华超市的背后是国有企业百联集团。
更让我表示惊讶的是,联华超市在1995年那个时间点,就成立了电子商务公司。
在大卖场于国内刚刚兴起的阶段,百家争鸣,全国各地都在新开设各种大型超市,外资品牌管理更加先进,经验更丰富,当时也只有国资才能够与之抗衡。
而其他的一些中国自主品牌,比如大润发、永辉等,则更多地将选择先在三四线的城市优先展开工作。
大卖场这门生意,做的是终端渠道,本身利润率就不高,最主要看的就是生意的规模。
虽然只有个位数百分点的利润,但是规模大且营收稳定,卖的又都是人们的必需品,所以也算是个好生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早年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人们买东西,大多数都是去大卖场,所以大卖场就可以挟“客户”以令“商家”。
只要垄断了销售渠道,你品牌想要上到我的货架上,就必须交一笔手续费。
如果不交钱或者交的钱不够数,就连上到货架的权利都没有。
所以大卖场赚的钱,既是商品进货与出货之间的差价,也不只是商品进出货之间的差价。
比如家乐福就会向一些品牌收取“进场费”,包括节日店庆费、新店开张费、老店翻新费、还有海报费等等…
2003年时候,上海三明食品公司每年就要向家乐福交纳2000万元的进场费。
这样的方式让很多国产的中小品牌都难以参与进去,因为无法跟一些资本雄厚的海外老品牌抗衡,所以我们在很多大型超市里,总是很难看到国产品牌的产品,也是这个原因。
到2008年,外资已经在中国的22个领域中,占据了70%以上的绝对控制权,东南沿海一线城市的大卖场,外资份额占比更是达到90%。
国内大型商超中充斥着琳琅满目的外国品牌,而国产品牌,在那个阶段由于自身资本小,技术相对落后,则被扣上了低端、山寨的帽子。
在卖场里处于无法上架或被摆放在不起眼的位置。
因为这样的环境,也让曾经的非常可乐被可口可乐打败,最终被百事可乐收购。
宝洁、联合利华两大日化巨头,更是压得国产日化品牌喘不过气。
而三四线以下城市里,由于当时的居民消费没有一二线高,所以这些外资的大品牌,在这些地方就很难销售…
如此,也就给了国产超市和国产品牌超车的机会。
2►
国产超市的逆袭开始
国产超市开始追赶外资超市,是在互联网开始出现之后,咋一听感觉不可思议,这跟互联网有什么关系?
原本各类国产产品渠道匮乏,销售无门,只能在很多低线城市的小卖铺里出现。
电商的出现,给了很多国产品牌新的出路,比如三只松鼠的起家,其实就是通过一家网店开始的,
如今居然做到成了一家上市公司,互联网电商渠道,让很多国产产品品牌有了新了新的出路,也获得了资本的青睐,所以更好的商品质量,以及开始能够交的起超市的入场费。
使得很多国产产品获得了进入各大超市的权利。
而在电商兴起之前,其实这些国产产品品牌更多的是在三四线以下的城市里的超市销售,而三四线以下的城市,在当时并不是外资超市的主战场,更多的都是国产超市。
比如现在在大卖场规模做到领先的,是一个叫大润发的品牌,486个店铺当中,有76%是在三四线以下的城市。
国产品牌一直和国产超市绑在一起,并肩作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当国产产品开始越来越好,价格、质量、利润也逐渐抬升,也让永辉、大润发等国产超市有了越来越好的渠道口碑。
再一件事很重要,就是在2015年之后,线上电商开始到达瓶颈的时候,BAT等巨头开始重新关注起线下流量,
比如阿里收购高鑫零售,并且开始投资各种线下的企业,京东也开始逐渐在各城市开设自己的线下店铺。
这样的趋势,让原本就有稳定的线下流量的国产超市,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所以从2015年之后,我们看到很多线下的超市都开始获得融资,并且开始上市。
有了钱,自然,也就有胆量在一二线城市跟那些外资品牌抗衡了。
还有一件事,就是部分外资超市开始玩火。
比如2016年萨德事件,乐天超市被***,导致从那之后一蹶不振。
不论是外资超市经营方面的成本上升,还是电商的冲击,再加上国产超市们开始在一二线反击,都让外资超市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开始逐渐减少。
比如我们近些年看到的,乐购将旗下的业务卖给了华润,苏宁完成了对家乐福的收购,沃尔玛中国区门店数量也在逐年减少。
3►
结尾:外资没有走,只是隐藏在了背后
到了这里,你以为我们的国产超市就赢了吗?
不!
这场战斗其实还在持续…
比如会员超市山姆,costco,开始在中国逐渐开设市场,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
一些老的业务形态不再适合今天的市场,外资撤出去了一大堆,但是又来了更强劲的对手。
另外,以永辉超市为例,2014年,永辉超市向牛奶公司以每股7元配股8.13亿股,发行完成后,牛奶公司成为永辉超市第二大股东。
今天我们去看永辉超市的股本结构,如今持股靠前的居然还是牛奶公司(如图)。
而这个牛奶公司,其实就是我们在上文说的DFI零售集团,背后还是那个怡和洋行!(如图)
家乐福中国后来虽然把股份卖掉,但是家乐福依然持有约20%的家乐福中国股份。
可见,外资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
而且,还在以新的方式适应新的市场。
如今,这场国产超市和外资超市的战斗还在持续着,这是一场商业的较量,可能并没有绝对的输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好像在今天的中国香港市场,李嘉诚长江和记实业旗下的百佳超市和惠康超级市场,
两家都谁也没有打倒谁一样,倒是两家共占据香港超过7成的市场份额。
如果没有了外资,可能鲶鱼效应会发挥不出来,
但是如果外资在很多行业都占据了太多的份额,也会出现风险,这几年,我们这个的感受应该有很深的体会了。
所以,我们希望,在这场商业较量中,国产超市,中国品牌,能够更快更多地占据上风!
既能不受制于人,也会不偏安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