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传播是群体成员间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这是一个介于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之间的信息交流层次。
群体传播的特点[1]
1.信息传播在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
2.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群体倾向,群体倾向意味着无形的压力,这种群体压力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导致从众行为。
3.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往往是外界对群体施加影响的切入点。
群体传播的种类[2]
1.任务传播(task communication)
聚焦于群体所面对的问题、观点或信息。它提供了创意和信息,保证成员能够理解,并且合理地评估了这些创意和信息。任务导向的传播在群体中可能激发创意,鼓励对别人的提议作出回应或提供对信息批判性的评价。任务导向的传播强调了群体的工作内容。
2.有序传播(procedural communication)
如果你曾经参加过组织混乱的群体,你就能够理解有序传播的重要性。它使群体具有组织性,并且沿着作出决定的轨道前进。进程导向的传播设立了议程、协调了不同成员的意见,并且记录了群体的进步。此外,进程导向的传播还能制止离题和关注旁枝末节,总结了进程,并且调整了成员的参与程度,因此每个人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会让某人在交流中唱独角戏。
3.氛围传播(climate communication)
一个群体比任务单位有更多的内涵。它还包括使人们处在一个更愉快、更开放或是更不快、更封闭的关系中。因此,氛围传播致力于创造和保持建设性的氛围,从而鼓励成员合作,并且批判性地评估创意。氛围传播强调群体的长处和进步、鼓励合作式的互动、认可他人的贡献、调和冲突、为群体及其工作创造积极的因素(Sonnentag,2001)。
4.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egocentric communication)
最后一类群体传播不被推荐,但是有时确实出现在群体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或破坏性传播通常妨碍他人,或是只引起对自身的关注。它阻碍了群体的进步,因为它不是以群体为中心,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谈话包括贬低其他成员的想法、轻视群体的努力、攻击其他成员、吹嘘自己的成就、唱独角戏、中断群体工作,以及只强调某些特殊的原因而不为群体利益着想。另一种形式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是愤世嫉俗的评论,它同样也破坏了群体的凝聚力和积极性(LaFasto & Larson,2001)。
群体传播的作用
1.形成群体意识群体意识包括群体归属、群体感情、群体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是相对于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群体意识一旦形成,便会对群体成员的个人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作用,从而对维持群体的秩序至关重要。群体意识的形成正是群体传播作用下的结果。只有通过群体传播,才能指示群体成员养成共同的行为方式,从而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2.增强群体凝聚力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的传播结构,这个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来说,信息的流量大,意味着信息覆盖面广,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度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另一方面,信息的流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都拥有传播的机会等等,对群体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双向性强意味着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成分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体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更稳固、群体的凝聚力更强。
3.提高群体行动效率群体行动往往朝向共同的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群体因此而形成最大合力。目标的一维性与过程的多维性常常可以并存。在通往终点的路上,唯有通过群体传播,实现信息共享,达成意义认同,才能不断消除多维性,保持一维性,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顺利实现群体目标。如果缺失了群体传播,群体的合力或者不能形成,或者虽能形成但却不能最大化,这都不是群体行动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