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有客户问到,企业做了股权激励,可是一点不管用?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01 企业自己给自己做股权激励
通过对股权激励做的没效果,甚至是产生负面效果的企业进行了解,它们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老板直接给员工做股权激励,这就产生一个问题,老板真的知道员工的真实想法吗?
双方大部分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老板所说的员工不一定都相信,员工所说的想法也不一定都真实,本身双方的位置就不平等,这就需要有中间方来介入,比如律师、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自己给自己做股权激励就好比自己给自己动手术,失败是显而易见的。中介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站在中立的位置,能够客观考虑双方的实际情况,最终达成共识,实现共赢。
02 财务不公开
财务公开、透明是做股权激励的基本条件。光说不行,要真正能够做到,否则不能取得员工的信任,导致股权激励的很多负面效果,比如加速员工离职等情形。
在我们辅导的股权激励案例当中,要求企业定期将财务报表发送给员工,当然前提条件是财务报表必须真实,如果员工较多,也可以让他们选出个别代表,直接把财务报表发送给员工代表。只有财务公开、透明,做股权激励才有意义。
03 待遇不公平
公平对于每一个员工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公平,所有的考核才会真正有效,否则只是流于形式,当员工觉得被不公平对待时,任何激励措施都是没有用的,不会有效果。
04 通过努力也完不成的超量工作
著名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意思是”跳一跳,够得着”才是好激励,如果说一个员工不管他通过自己如何的努力还是完不成的个人绩效,那设定这样的激励制度是毫无意义的。
激励本身就是希望员工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绩效,实现目标,如果是一个根本无法完成的目标,只会让人因为失望而降低行动的动机,激励水平为零。所以说,在做股权激励当中,如果大部分员工都完不成绩效,那不是员工的问题,而是指标有问题。这样的股权激励根本没有效果,还不如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