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号是中国首辆月球车,和着陆器共同组成嫦娥三号探测器。玉兔号月球车设计质量140千克,能源为太阳能,能够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强辐射、摄氏零下180度到零上150度极限温度等极端环境。月球车具备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能力,并配备有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等科学探测仪器。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入轨道。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2013年12月15日23时45分完成玉兔号围绕嫦娥三号旋转拍照,并传回照片。2014年1月25日凌晨,嫦娥三号月球车进入第二次月夜休眠。但在休眠前,受复杂月面环境的影响,月球车的机构控制出现异常。2014年2月10日,靠前次玉兔号唤醒失败。2014年2月12日夜,玉兔号月球车已全面苏醒,状态趋于好转,但是出现问题的”机构”仍然有待进一步恢复。
2016年7月31日晚,”玉兔”号月球车超额完成任务,停止工作,着陆器状态良好。玉兔号预期服役3个月,时间过去了两年半多,也是超长服役两年多,玉兔号是中国在月球上留下的靠前个足迹,意义深远。它一共在月球上工作了972天。
结构功能
结构设计
“玉兔号”的样机,呈长方形盒状,长1.5米,宽1
米,高1.1米,周身金光闪闪,耀眼夺目。黄金甲”是为了反射月球白昼的强光,降低昼夜温差,同时阻挡宇宙中各种高能粒子的辐射,支持和保护月球车的腹中”秘器”–红外成像光谱仪、激光点阵器等10多套科学探测仪器。
肩部有两片可以打开的太阳能电池帆板,他的腿部是六个轮状的移动装置,”玉兔号”对”车轮”要求极高。研制中,科研人员曾拿出四轮、六轮、八轮以及履带式等几十种方案。最终,确定为”六轮独立驱动,四轮独立转向”的方案。”玉兔号”上装有一个地月对话通讯天线;头顶的导航相机与前后方的避障相机;负责钻孔、研磨和采样的机械臂。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玉兔号”实现了全部”中国制造”,国产率达99.9%。
月面移动
“玉兔号”具备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能力,可耐受330摄氏度温差。月球重力约为地球的六分之一,表面土壤非常松软,凹凸不平,有石块、有陨石坑,还有陡峭的高坡。在这种环境中,月球车既不能打滑,更不能翻车。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玉兔号”上有全景相机和导航相机,总计是四台。
玉兔号
通过相机”观察”周围环境,对月面障碍进行感知和识别,然后对巡视的路径进行规划。遇到超过20度的斜坡、高于20厘米的石块或直径大于2米的撞击坑,能够自主判断安全避让。月球车在月面”行走”风险重重,月壤细粒会大量扬起,形成月尘,一旦附着很难清除。月尘可能引起月球车很多故障,包括机械结构卡死、密封机构失效、光学系统灵敏度下降等。
在月表形貌综合模拟试验控制室,为模拟月球环境,科研人员特地从长白山运回与月球表面物质成分相近的火山灰,并通过钢丝吊挂月球车,模拟微重力环境。经过测试,”‘玉兔号’在月面巡视时采取自主导航和地面遥控的组合模式,不仅可以自主前进、转弯、后退,还可以原地打转、横向侧摆,确保在危机四伏的月面上畅行无阻。”
休眠模式
五星红旗展月球
由于月球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50摄氏度,黑夜时低至零下180摄氏度。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利用导热流体回路、隔热组件、散热面设计、电加热器、同位素热源,可耐受300摄氏度的温差。月球绕地球转一圈需要28天多,月球自转也是28天。这意味着,月球上的一昼夜相当于地球上的28天。月面夜间最低温度可以降至零下180摄氏度,电子设备根本无法工作。月球上的一晚上相当于地球上的14天。为此,科研人员为”玉兔号”设计了休眠模式–14天工作,14天”睡觉”。
该”睡觉”时自动进入休眠状态养精蓄锐,该”起床”时又能自动唤醒重新投入工作。这种”日出而作,***而息”的规律作息,极大地增强了”玉兔号”适应月表恶劣环境的生存能力。
经历极低温度后,”月夜唤醒”是一个难题。科研人员为月球车设计了可伸缩的太阳能电池
帆板
白天工作时展开,夜晚则收起来,将仪器设备包在里面。这种”包裹式睡眠”,有助于保护各种仪器不被冻坏,确保月球车有剩余电力”自主醒来”,重新展开太阳能电池帆板迎接阳光。
白天时,’玉兔号’月球车的太阳能电池帆板还要调整角度,避免被阳光照射得太热。最热的月午,月球车还要进行’午休’。”玉兔号”月球车设计寿命3个月,这意味着她要经历3个月球白天和3个月球黑夜。所有的工作,要在月球时间的”上午”和”下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