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
奥芬巴赫是一位德裔法国作曲家,也是开创法国轻歌剧先河的一位作曲家。奥芬巴赫的父亲不是专业音乐家,从事着书本装订业,但却在当时的犹太教会里做领唱,而且多才多艺,从事着小提琴、长笛、吉他等私人教学。奥芬巴赫在这样一个富有音乐氛围的家庭中,从小受到了熏陶,并接受着父亲的启蒙教育。奥芬巴赫 6 岁学习小提琴,8 岁时便开始为一些短小的歌曲谱曲,同时学习大提琴,其水平已经能够在一些节假日的娱乐晚会上演奏。14 岁时,奥芬巴赫考入了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学习了约一年的大提琴。1835—1837 年,奥芬巴赫在巴黎喜歌剧院担演奏员,并结识了作曲家阿莱维,开始向他学习作曲方面的知识。体现奥芬巴赫最初作曲成果的是圆舞曲。而作为大提琴演奏家,他的身份也非常显赫,他以精湛的演奏水平常常出入于上层社会及宫廷中,受到他们的欢迎。1839 年,奥芬巴赫创作的靠前部独幕歌剧得到上演,直到 8 年后的 1847 年,他的第二部歌剧才得以创作完成并上演。1850—1855 年,奥芬巴赫在法兰西歌剧院担任指挥职务,期间,他的第三部歌剧于 1853 年上演。
奥芬巴赫
在对喜歌剧的接触与创作中,奥芬巴赫一直想拥有一家自己的歌剧院。1855 年,36 岁的奥芬巴赫终于开设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歌剧院,名为“巴黎人喜歌剧院”。从此,奥芬巴赫变得非常忙碌,他的剧院演出了很多诸如哑剧、诙谐剧及独幕歌剧等作品,并常常往返于伦敦、维也纳等地进行演出。“巴黎人喜歌剧院”在以后变得非常著名,很多名人、名作曲家常常来这里观看演出。
作为轻歌剧,相对于喜歌剧显得更为短小,有大量的道白,并广泛吸收和运用当时的流行曲调,比喜歌剧更为通俗,形成于 19 世纪 50 至60 年代。
1858 年,奥芬巴赫创作了两部法国式轻歌剧《天国与***》和《***中的奥菲欧》。《***中的奥菲欧》取材于希腊神话,奥芬巴赫对原题材进行了较大改动,使之有一种清新的自然气息。音乐多采用人们熟悉的民间曲调,显得非常通俗,一经演出便大受欢迎,演出状况非常好,据说连续上演了 258 天,达 200 多场。之后,奥芬巴赫又创作了一系列的轻歌剧作品,几乎都很成功。其中有《美丽的海伦》(1864)、《巴黎人的生活》(1866)、《盖罗尔施泰因公爵夫人》(1867)、《拉·佩丽肖尔》等,这些作品充满了笑料和讽刺的意味,很受巴黎人欢迎,堪称是法国轻歌剧的经典。
奥芬巴赫从音乐创作到演出,再到对剧院的经营,繁忙与劳累使他患上了多种 疾 病。1880 年,奥芬巴赫在创作歌剧《霍夫曼的故事》时,因过于疲惫,与世长辞。《霍夫曼的故事》没能彻底完成,之后由 E. 罗吉完成。
《霍夫曼的故事》是奥芬巴赫最著名的一部喜歌剧作品,剧中分别以三个独立的故事构成,讲述了霍夫曼与三位女子的爱情遭遇,情节滑稽、怪诞,有着较强的抒情性。《霍夫曼的故事》于作者去世后的 1881年 2 月 10 在巴黎喜歌剧院上演,演出受到观众强烈的欢迎。
奥芬巴赫创作的频率非常高,创作有大量的作品,在 20 多年的时间里,大致有近百部作品产生,很多作品都盛极一时。奥芬巴赫轻歌剧的总风格为通俗易懂、轻快幽默而诙谐,多采用当时流行的歌曲、舞曲,曲风很为优美,流畅而动听。奥芬巴赫的轻歌剧题材多样,结构较为短小,配器色调鲜明,对白自由,多为独幕形式,很有娱乐性,这使他的轻歌剧有着持久的力量,为后世许多作曲家所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