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作为世界最南端的一块陆地,从未有人类在此长期居住,因此说南极是人类最后一块净土也不为过。135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下,蕴藏着足以让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为之疯狂的资源。据近些年来调查显示,南极**的矿物种类有220余种,其中有大量煤、石油、天然气。南极的冰架还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占到了全世界淡水资源的70%。
南极的渔业资源同样丰富,由于人迹罕至,南极周围有大量的海狮、海豹以及鲸鱼。不过近百年来大量捕鲸队在南极附近捕捞,南极附近的鲸鱼也逐渐减少,但仍是世界上鲸鱼最多的区域。南极海域中有大量磷虾,年捕捞量可达10.5亿吨,足以满足全人类的需求。
18世纪以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探索地球最南端的神秘**,为此无数人在南极付出生命的代价。进入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终于让人类能够在极地的严寒中生存下去。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作为一片没有归属权的陆地,其上面的资源、利益该如何划分,成为近几十年来南极开发最重要的问题。
为保证南极和平开发且开发过程中不遭受环境污染,1958年有能力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际以及南极周边的国家汇聚一堂,共同签署了《南极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就是南极仅用于各国以和平目的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任何国家及个人都不得在南极进行一切军事活动。
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次派出代表人员参与到《南极条约》的会议中。这次会议,再次让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感受到屈辱,参会代表含泪离场,当场立下誓言:未来的南极,必将会有中国的身影!
迟到的中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重获联合国合法席位,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是较早一个在南极没有科学考察站的国家,也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中较早一个在南极事务上没有决策权的国家。此时的中国在南极这一新的国际竞争上已经落后一大截,为何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
自二战以来,其他国家很快进入战后重建阶段,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大多都是发达国家,他们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只需一切步入正轨,就能开始迅速发展。这给他们在南极地区的探索创造了良好的先机。
可中国不同,二战后中国再次进入动荡年代,国内反动势力蠢蠢欲动,国外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只为将新中国彻底扼杀。由于阵营不同,建国后的中国被西方国家层层封锁,内忧外患让当时的中国没有其他精力去踏足南极。
当然除了国外势力封锁,中国的科技水平也是掣肘中国向南极进发的重要原因。南极最低气温可达零下90°,普通的钢铁在这一气温下脆的像玻璃一碰就碎,而中国钢铁的现状呢?由于工业水平限制,甚至达不到普通钢铁的强度。其次南极常年有大风,风力一般都为十多级,普通的建筑材料及结构同样无法抵御这样的大风。
材料技术是工业发展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技术之一,在共和国建立之初的十多年里,中国根本无法制造出适合南极建设的材料,也就是说当时中国的国力不允许中国探索南极。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中国才有机会向外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才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也有能力建造各式舰船探索海洋。中国的迟到是旧中国造成的,新中国一直在全力追赶世界步伐。
会议受辱
1983年,经过五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希望国家能积极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展现中国大国风采。适逢《南极条约》第十二次会议召开,国家派出三名代表前往澳大利亚开会,他们分别是郭琨、司马俊、宋大巧。南极是块宝地,国家富强之后必然想要参与到南极探索中,趁此机会,中国正式签署《南极条约》。
初次参与科学界的国际会议让郭琨等人十分兴奋。要知道由于国外封锁,中国已有多年未与世界科学界交流,一直都是闭门造车。作为学者,他们不知道国际科学界交流其实并不纯粹,这样的会议往往伴随着政治斗争,是国家综合实力、科技水平的斗争。南极作为一块无主之地,早已成为几十年来新的斗争舞台,各方面的斗争远比其他传统科学领域更为残酷。
原本会议进展非常顺利,郭琨等人签署条约并没有受到什么阻碍。但还是出现一些问题,在签署《南极条约》时,我们的身份是缔约国。签署《南极条约》的国家分为缔约国与协商国,缔约国在南极事务以及《南极条约》会议上只有发言权,无法参与到决策和表决中。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早在十多年前就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加入《南极条约》竟然只是个缔约国,可见西方各国对我国的轻视。
缔约国的身份并不耻辱,毕竟当时中国多年来没有参与到南极事务中,且中国在南极并没有科学考察站,缔约国身份合情合理。前期会议进展顺利,郭琨等人并未感觉到不妥。可会议进行到后期,即将对会议内容进行表决时,会议主席敲了敲手中的木槌,说:“请非协商国代表离场,到外面喝杯咖啡。”
说出这句话时,会议主席的目光一直盯着郭琨三人,他们一眼就看到对方眼中的蔑视。上一次中国在国际会议上受到如此待遇还是北洋***时期巴黎和会,没想到几十年后,新中国早已成立,国家代表出门开会还能遭受这种待遇。郭琨三人感到非常震惊与不甘,他们终于知道尽管国家综合实力已有显著提升,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印象没有改变,仍认为中国是一个落后国家,中国的代表就是“乡巴佬”,所以才敢如此对待。
郭琨含泪离场,心中暗自立下誓言:中国人必将会在南极建立自己的科学考察站,能够堂堂正正地参加会议。
郭琨率队远征南极
从澳大利亚回来后,郭琨心中的屈辱感久久不能散去。他四处奔波,在各部门来回走动寻求支持,他想让中国真正在世界之极立足。中国在会议上没有决策权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在南极没有科学考察站。
终于在1984年,国家的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出发,由郭琨带队,这支队伍由科学家、军人。工人、船员、记者等组成,共591人,他们的任务是在南极地区的乔治王岛上建设中国靠前个南极科考站。
乔治王岛位于南极边缘,算是生存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在中国比较早的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在乔治王岛上建设之前,已有数个国家在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岛屿上建设了数个科考站。南极的夏季非常短暂,只有三四个月,这是中国科考队较早的机会。过了这一时间段南极的天气就会变得恶劣,根本无法工作。
南极全年有三百天风力超过8级,8级以上的风力是什么概念?体重较轻的人一不留神就会被大风吹倒。据人类在南极建立科考站以来观测到的数据显示,南极在夏季以外的天气中,最大风力可达每秒100米,是12级台风的三倍,大风吹过可以横扫一切。夏季也会有极端恶劣的天气,建设难度不言而喻。
此前从没有国家会计划在南极的一个夏季成功建成科考站,这个想法太疯狂了。科考站的建设非常复杂,从选址到建成,别的国家几乎都需要两到三个南极夏季。因此乔治王岛上的各国科考站都在等着看中国笑话,没有人觉得中国能在三个月时间里完成勘探、选址、建站全部工作。
当时中国的科技并不发达,非常缺少在极地环境下的工具。可一想到南极会议上会议主席蔑视的眼光,郭琨告诉自己,这个夏天一定要将属于中国的科考站建成。他们的动作非常迅速,抵达乔治王岛几天后就完成了勘探和选址工作,这些都是我们的科学家在极地中跋山涉水不停探寻的结果。
建站面临的困难远不止选址。怎样将船上数百吨物资搬运到选好的地址才是大问题,由于缺少交通工具,我们的数百名队员只能亲自上手搬。毕竟是南极,哪怕夏季也有零下几十度的低温,科考队员穿着厚重的衣服,硬是把这数百吨物资一点一点搬了过去。物资就位,此次任务已经完成一半了,接下来就要在夏季结束前将考察站完全建成。
到这一步,南极科考队抵达南极之后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开始了。建设的过程不止要考虑夏季的天气,还要考虑南极风力最大时科考站的安危。要想科考站能抵抗十几级大风,地基是重中之重。
我们不缺人不缺材料,可是我们缺少工具,在零下几十度的南极冰架上,想要打下一个坚固的地基难于登天。建设队员靠着并不先进的工具,在南极克服无数困难,终于为建站工作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
科考站整体结构搭建工作也并不容易。即便是夏季,南极的低温与随时刮来的大风,都极大影响着队员们的状态,施工进度也受到影响。有时刚搭建好一些结构,一阵大风吹来,可能就要重建。
南极的夏季没有夜晚,参与建设的队员们也就没有了时间概念,不分昼夜只为能早日建成科考站。尽管都穿着厚重的衣服,但寒风仍能透过衣服侵袭到他们的身体。工作时汗水常常浸湿他们的衣服,工作结束后体温开始下降,衣服也变得冰凉。
当年有不少建设者都在这次行动中落下病根,如今已是晚年的他们饱受折磨,他们并不后悔,甚至还觉得有些光荣:他们为中国靠前个科考站贡献了力量。
从科考队登上南极开始勘探、选址到科考站建成,中国人只用了40天,此时南极的夏季仅过了一小半。乔治王岛上其他国家的科考队得知这一消息都震惊了,在他们看来这根本无法完成,更何况此时中国的条件远不如他们。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奇迹,这确实是一个奇迹,是中国人顽强拼搏下创造的一个奇迹。
中国首次屹立在世纪之极,这座科考站被命名为“长城站”。长城站离不开郭琨的努力,他被任命为长城站靠前任站长,此后数年他先后其次进入南极,为中国南极科考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南极长期的低温环境让郭琨的身体遭受很大打击,晚年的郭琨双腿完全无法走路,但一想到曾经在会议上受到的屈辱,郭琨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再次光临南极会议
两年后,也就是1985年10月,《南极条约》第十三次会议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召开,中国代表第二次参加这一会议。国际事务向来都是现实且残酷的,没有人会因为你弱小而同情你,中国也不需要别国同情。这次会议中国已经在南极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科学考察站,《南极条约》中的协商国再无理由阻止中国同样加入协商国行列,中国终于拥有了在南极事务上的发言与表决的权力。
《南极条约》协商国的身份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一重大体现,此后中国已是南极事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今中国在南极已经有五个科考站,从南极边缘到南极腹地,都能看到中国的身影。这些都离不开当年为建设科考站奋斗过的人,正是他们的努力,才让中国在南极事务中有立足之处,才让中国在南极这一新的国际舞台展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