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零售通项目对外公布的项目模式,从项目模式本身不难看出,阿里的本质是要建立“厂家(进口商品)——阿里巴巴零售通——终端——用户”的线下连接模式,其模式本身就是去中间环节和排外的,然而零售通又通过招募“城市合伙人”的形式发展各地的代理,而其本质是给“业务员”套上了一个“城市合伙人”高大上的外衣,穿着合伙人的外衣干着业务员活。
因此,以阿里为代表的模式想通过众人搭台平台自己唱戏的商业模式在理论上成立,但显然违背了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以对于阿里巴巴零售通的骗局,大家产生了怀疑。
渠道下城是大势所趋,其本质是提升产品的周转效率,减少交易环节,因此无论是厂家还是电商平台纷纷想进来分一杯羹,然而我们也看到了这些电商平台的产品销售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本质是阿里发挥了自己在非高频产品方面的优势,比如跨境商品、淘产品。
虽然整个社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整体的提高,但任然无法改变现阶段社会整体对大众化高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日常非计划性商品的需求,而阿里以“超市”的产品结构复制到小而美的便利店上,显然违背了便利店的“便利”属性,用户及时性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如果非得说阿里的产品能创造价值,在也仅仅是在便利性基础上带来锦上添花的价值。
另一方面很多厂家也开始触网做电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厂商做成了这将事,我们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买酱油上欣和或海天的平台,买啤酒上青岛或雪花的平台,买大米上中粮的平台……想到这里笔者自己都崩溃了,这样支离破碎的生活显然是违背用户的消费需求的。未来的用户需要的不是单一的某一项产品或服务,而是一个系统化的生活解决方案,“我随时想要,你必须随时都在,而且马上就来”。
利益分配问题:模式基因决定了未来是张空头支票。
前面说到阿里的城市拍档的价值,所有的连接跟城市拍档没有半毛钱关系,拍档仅是“节外生枝”,姑且不说是不是业务员,阿里向城市合伙人收取的6000元年费、5000元押金和不发工资不说,合伙人真能给我们经销商带来多少收益呢?
传统经销虽然利润微薄,但可以量取胜,而阿里以进口商品、少量厂家商品、淘品牌的相对低频和不完善的产品序列不仅给合伙人分配的毛利低(从现有公开的数据显示,阿里零售通给到城市合伙人的收益仅为1-10%之间),最重要的是在现有的“夫妻店”难以走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为阿里的分配机制难以改变传统夫妻店的“坐商思维”。
而对于小店来讲,进口商品等非及时性产品对用户来讲可以承受快递的等待时间,而完全没有必要选择一个没有任何保障的、形象差的“夫妻老婆店”购买,这与进口商品的形象本身就相悖,这是其一。其二,周转率慢的进口商品不仅占据了有限的寸土寸金的店内空间,而且还占用了小店的资金,压缩了其他热销产品的销售机会。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更多内容可以关注hi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