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拉便利模式分析
从前端业务来看,考拉便利在做的是一个无人零售,但不同于其他无人便利的玩家,从整个商业模式上,考拉便利要做其实是一个广告生意:将办公室封闭场景下获取到的流量向写字楼周边的本地商家处“向下导流”,获得变现。
对于办公室场景的价值挖掘上,考拉便利提供了两个产品线:一类为饮料零食,其形态为无人货架,一类为拼团模式下的鲜食服务。前者提供高频消费场景来获取流量,后者则是通过提供午餐和下午茶服务来完成拉新和提升用户粘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餐饮外卖领域,下午茶是一个增量市场,但在过往,这类需求并没有被批量化、规模化解决。此外,下午茶时段通常也是餐饮门店的闲时时段,对于小店来说,下午茶是一个收益增长点。因此,考拉团队能够以较低价格从店主一端获取产品,并通过拼团来促成整个办公室内的集体购买,相当于批量下单,再由负责写字楼货架运维的店主将产品直接送到办公空间。
2考拉便利无人货架
当通过鲜食服务获取到足够用户、建立品牌认知后,团队则会将无人货架入驻企业。
考拉便利的无人货架业态最核心的特点在于:考拉便利不触碰供应链,将货架交给“本地运营者”。在这个环节当中,考拉充当的是一个“二房东”的角色,在获取长尾场景后,交由楼下的便利店来运营,包括货架上的产品以及日常的补货等。考拉方面只收取“场地运营”承包费用。
之所以交由楼下的便利店进行运营,是因为从根本上,考拉便利做的不是零售的生意,需要低成本获取流量投入大量精力和成本在供应链管理、同城配送上。此外,在供应链的管理上,以选品为例,虽然数据化的系统也能够作为运营支撑、提升效率,但考拉便利团队认为,但在一个小单位场景中,便利店店主实际能够基于过往的经验来及时调整货品,效率更高。
对于这些便利店店主来说,通过“承包”货架,延伸了楼下小店的物理空间同时,也拓展了服务时间段,增加了营收,这是他们乐于参与的原因,根据团队提供的数据,在这种模式下,合作小店的收入提升了 20%~30%。
至于行业内所关心的货损率,则低于 5%,原因在于,区别于货架运维人员,在“承包模式”下,货架的货损直接和便利店店主利益挂钩,当发现货损时,他们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案,此外,在入驻企业时,考拉便利也会强调入驻的唯一性。
标签: 考拉便利